斜角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术

手术 医疗技术名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ié jiǎo jī jī jiān gōu rù lù bì cóng shén jīng zǔ zhì shù

3 适应

斜角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术适用于:

1.肩部及上臂手术麻醉

2.上肢外伤骨折肿瘤引起的疼痛、肩臂软组织痛、肩周炎、肩手综合征血管性疾患、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除痛治疗及术后镇痛。

3.用于中枢性或末梢性上肢疼痛的鉴别诊断。

4 禁忌

1.穿刺部位畸形感染肿瘤

2.肺气肿呼吸功能不全。

5 准备

1.患者准备  患者体位为去枕仰卧位,头偏向对侧并略后仰,手臂放松平贴身旁。

2.体表定位  先令患者抬头,显露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在锁骨头后缘可触摸到一条小肌肉即前斜角肌,在前斜角肌外缘还可摸到另一条小肌肉为中斜角肌,在两肌肉之间仔细触摸可触到一凹陷的间隙,既是前、中斜角肌肌间沟,当患者头部偏向对侧时该肌间沟的走向多与颈外静脉走向一致。术者以左手示指沿肌间沟下移,直至触及锁骨动脉搏动,同时向沟内重压,可诱发患者手臂麻木和异感,即证实定位准确。再从环状软骨水平(相当颈6水平)向后画一水平线,与肌间沟相交点,即为穿刺点。

6 方法

1.戴无菌手套,常规消毒皮肤穿刺点做局麻皮丘。

2.采用长5cm,7号穿刺针。

3.术者右手持穿刺针,从穿刺点垂直刺皮肤后,取向对侧脚跟方向(向内、向后、向下)进针,一般进针2cm左右常可引发异感出现,固定好针头,回抽无血、无液、无气后即可注药,注药时也可用手指压迫穿刺点上部的肌间沟以使药液向下方扩散,阻滞完全。如进针至3cm时或触及横突而仍无异感时,不可再进针,(除非病人过胖)应退针至皮下调整方向重新穿刺

4.采用神经定位刺激器进行穿刺时,(采用特制的绝缘穿刺针,仅针尖放电)当针尖接近臂丛神经时,可诱发肱二头肌收缩抽动(说明针尖抵达臂丛上干或外侧束部分附近)其抽动的强弱取决于针尖与臂丛神经远近,即针尖越接近臂丛神经,肱二头肌抽动越强,注药后阻滞效果越完全。该法无神经损伤之虑,使用安全,且客观指标明确,无需患者诉说异感出现与否,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

5.药物及用量

(1)麻醉:2%利多卡因20ml+0.75%罗哌卡因10ml,不加肾上腺素,注射20ml左右即可。

(2)疼痛治疗:0.5%利多卡因10ml+维生素B12500~1000μg,急性期酌加地塞米松5mg或曲安奈德10~20mg。

7 注意事项

1.该方法容易掌握,效果确实,可用较少的麻醉药获得满意的阻滞效果,比较安全,发生气胸机会较少。

2.不宜双侧同时阻滞。

3.该法可获得肩臂部和桡侧满意阻滞效果,但尺神经存在起效延迟或不完善的不足,有时需增加药液容量才能阻滞完全。

4.穿刺时应注意进针不要呈水平方向,不可垂直于椎体进针亦不可过深,掌握深度不能超过横突深度。否则有误入硬膜外间隙、蛛网膜下腔、损伤椎动脉及误入椎动脉之危险,造成全脊麻、出血血肿、局麻药中毒等并发症。

5.膈神经阻滞,多见于肌间沟阻滞,一旦发生应及时给氧或辅助呼吸

6.喉返神经阻滞亦较常见,表现声音嘶哑、失音。多为用药量较大有关。

7.星状神经节阻滞出现Horner’s征,一般无需处理。

8.年幼患儿需在深度镇静或基础麻醉下操作。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