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膏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 方剂学 方剂 中医眼科学 眼的解剖与生理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én gāo

2 英文参考

vitreum[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pirit jelly[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vitreous body[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眼睛结构之一·神膏

神膏(spirit jelly;vitreous body)为中医眼科解剖名称,眼睛结构之一,又称护睛水(《疡医大全》卷十一:“白睛最坚属肺金,内藏护睛水,如鸡子清之稠浓。”)。即西医所称的玻璃[1]神膏是无色透明的半胶冻状物质,充填于玻璃体腔内,前界为晶体韧带睫状体,后界为视网膜视神经,容积约为4.5ml[2]神膏充填着眼珠内面晶珠之后五分之四的空腔。具有从眼珠内面对视衣均匀施加压力,使其贴附于眼珠内壁,并支撑眼珠维持球形的作用[3]

证治准绳·杂病》:“大概目圆而长,外有坚壳数重,中有清脆,内包黑稠神膏一函。膏外则白稠神水,水以滋膏。”《目经大成》卷一:“风轮下一圈收放者为金井,庄内黑水神膏,有如卵白涂以墨汁。”概念欠明确。但《张氏医通》卷八于金针开内障中载有:“年高卫气不固,针时神膏微出。”据此神膏应指今之玻璃体。但亦有人认为还包括部分色素膜。[3]

3.1 神膏组织结构与生理功能

玻璃体为五色透明的胶质体。它充满在晶状体后面的玻璃体腔内。玻璃体腔是眼内最大的腔,前界为晶状体的后面,后界为视网膜,容积约为4.5毫升玻璃体前面有一凹,称玻璃体凹,以容纳晶状体

玻璃体周围部分密度较高,称为玻璃体膜。位于晶状体后面者为前界膜;位于视网膜前面者为后界膜,在玻璃体内,中央有一玻璃状体管,此管的两端分别与晶状体及视乳头相连,胎儿时管内有玻璃动脉,出生后即可消失。如出生后仍不消失者,称玻璃动脉残留,一般不影响视力

玻璃体主要成分是水,占98%以上,还含有少量胶原透明质酸等。本身无神经血管,全靠房水脉络膜组织供给营养新陈代谢也甚微,丢失后不可再生

玻璃体是透明的,如因周围组织外伤炎症出血等,即可致玻璃体混浊,影响视力

玻璃体除参与屈光和维持眼球形态外,还有支撑视网膜作用,若玻璃体液化或手术时丢失过多,则支撑力减弱,容易发生视网膜脱离

3.2 神膏脏腑的关系

神膏脏腑的隶属关系历来认识不一致,有认为属胆者(《审视瑶函》),亦有认为属肾(《目经大成》)者,有认为属肺(陈达夫《中医眼科六经法要》)者,但神膏病变,古人认为与胆肾有关者居多[3]

4 方剂·神膏

4.1 疡科选粹》卷八方之神膏

4.1.1 方名

神膏

4.1.2 组成

唐魏6钱,麝香九分,甘草3两,川乌3两,草乌3两,甘松3两,山柰3两,雄黄3钱,朱砂3钱,桐油3斤,胡椒1两,密陀僧1斤3两(研极细末,取净末)。

4.1.3 主治

疡科选粹》卷八方之神膏治诸般肿痛毒,跌打损伤,痈疽发背

4.1.4 用法用量

贴患处。

4.1.5 制备方法

先将桐油熬至3-4滚,下甘草、川草乌甘松山柰,再煎1-2滚,漉出滓,次下细药末,一滚即止。

4.2 洞天奥旨》卷十五方神膏

4.2.1 方名

神膏

4.2.2 组成

金银花8两,蒲公英8两,木连藤8两,真麻油8两,黄丹12两,乳香3钱,没药3钱,松香3两。

4.2.3 主治

洞天奥旨》卷十五方神膏发背,诸疮疡,不论阴阳痈毒,皆可贴之。

4.2.4 用法用量

摊贴。

4.2.5 加减

阳疽,用冰片1钱,麝香2分,黄柏3钱,白芷3钱,五灵脂2钱,三七根5钱,洋参3钱,各为末,掺入膏药贴之;阴疽,用肉桂3钱,冰片3分,人参1钱,丹砂3钱,紫石英3钱,儿茶3钱,五灵脂2钱,各为末,掺入膏内贴之。

4.2.6 制备方法

上以麻油先煎金银花蒲公英、木连藤至黑,滤去滓,入黄丹、乳香没药松香,煎成膏去火毒

4.3 华佗神医秘传》卷三方之神膏

4.3.1 方名

神膏

4.3.2 组成

乳香2钱,没药2钱,血竭2钱,儿茶2钱,三七2钱,冰片1钱,麝香2分。

4.3.3 功效

华佗神医秘传》卷三方之神膏具有去腐生新之功效。

4.3.4 主治

治痈疽皮肤溃烂,及施割后。

4.3.5 用法用量

掺用。或上药加豚脂半斤,蜂蜡1两,稍温用棉纸摊膏,贴痈疽破烂处。

4.3.6 加减

杖伤,倍三七;有热,加黄连1钱;腐,加轻粉1钱;有火,加煅龙骨1钱;欲速收口,加珍珠1两,或加蟹黄(取团脐螃蟹,蒸熟取黄,晒干收用)2钱。

4.3.7 制备方法

上为末。

5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47.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3.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