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表半里证

半表半里 中医证名 针灸学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bàn biǎo bàn lǐ zhèng

2 英文参考

half-superficies and half-interior syndrom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meso-exterior-interior syndrom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半表半里证证候[1]。指邪既不在表,也不在里,而是在表里之间的证候[1]。指病变既非完全在表,又未完全入里,而位于半表半里证候[2]

4 少阳病小柴胡汤证·半表半里证

半表半里证少阳病小柴胡汤[2]。指《伤寒论》中的少阳病[2]。《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伤寒论条辨》:“往来寒热者,邪入躯壳之里,藏府之外,两夹界之隙地,所谓半表半里少阳所主之部位。故人而并于阴则寒,出而并于阳则热,出入无常,所以寒热间作也。胸胁苦满者,少阳之脉循胸络胁,邪凑其经,伏饮搏聚也。默,静也。胸胁既满,谷不化消,所以静默不言,不需饮食也。心烦喜呕者,邪热伏饮胸胁者涌而上溢也。”由于邪离太阳之表,末入阳明之里,而在少阳经,是为半表半里[2]。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神情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2]。治宣和解少阳[2]

参见少阳病少阳病为病名[2]六经病之一[2]。由邪热半表半里所致[2]。本病特征是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脉弦等[2]。《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又“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注解伤寒论》卷三:“邪因正虚,自表之里,而结于胁下,与正分争,作往来寒热。”《伤寒微旨论·伤寒源篇》:“少阳受之,少阳主胆,故胸胁痛耳聋。”《伤寒辨证》卷四:“邪在半表半里,则恶寒且热,故令寒热往来少阳之脉行于两胁,故令胁痛。其经属于胆,胆汁上溢,故口苦。”《张氏医通·诸伤门》:“若交少阳之经,则往来寒热口苦胁痛,以其经居表里之半,邪欲入则寒,正与争则热,所以只宜和解,而有汗、下、利小便三禁。”本病多兼证[2]。若有太阳表证时可兼用汗法,如柴胡桂枝汤证;若有阳明里证时可兼用下法,如大柴胡汤证、柴胡芒硝汤证等[2]

5 温疫病邪在募原证候·半表半里证

·半表半里证温疫病邪在募原证候[2][2]。《温疫论·原病》:“邪从口鼻而入……舍于夹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是也。”邪自口鼻而入,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而在募原者,是为半表半里[2]。其症先憎寒,后壮热,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疼身痛口渴,脉数,舌红苔白,或苔如积粉等[2][2]。治宜疏利湿[2][2]。用达原饮[2]半夏干姜散金匮要略方论》方[2]半夏干姜等分[2]。为粗末,每服一方寸匕浆水煎服[2]功能温胃止呕[2]。治干呕吐逆,吐涎沫[2]

6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34.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06.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治疗半表半里证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半表半里证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