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面痧

中医病证名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bái miàn shā

2 英文参考

chickenpox with pale complexion[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carlet fever with clear fac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白面痧为病证名[1]

4 麻疹出现皮疹时,而面色苍白者·白面痧

白面痧麻疹出现皮疹时,而面色苍白[1]。临床见于伴有大热、大汗泄泻及体弱的病儿[1]。由中气亏虚,脾阳不运所致[1]。其症以疹点突然隐退或疹透不全,面色苍白,唇及肢端青紫,四肢冰冷为特征[1]。治宜补中益气汤益气升阳;加紫草红花活血通络[1]。见于麻疹并发肺炎而兼感染性休克[1]

参见白麻白麻为病证名[2]麻疹的一种证型[2]。又名白疹[2]。《麻证新书》:“麻疹之粒头高耸,色红淡润而肤白者,此肺胃之火原轻。”见于麻疹轻证[2]。如兼面色㿠白神疲,肢冷,则为正气虚弱,不能载毒外出[2]。治宜益气透疹[2]。用人参败毒散加减[2]

5 喉疳痧·白面痧

白面痧指烂喉疳[2]。《重刻烂喉疒丹.jpg(+疒丹)痧辑要》喉痧有烂喉、白喉之异云:“其有颜若渥丹,痧不出肌者……亦有余处皆见,面部独否者,即俗呼为白面痧白鼻痧也。”指疒丹.jpg(+疒丹)痧症惟面部或鼻部不发疹者,故名[2]

参见烂喉疒丹.jpg(+疒丹)痧:烂喉疒丹.jpg(+疒丹)痧为病名[3]。见《烂喉疒丹.jpg(+疒丹)痧辑要》。又名烂喉痧喉痧疫喉痧、疫痧[3]。常发于冬春之季[3]。多因时行疫疠之邪毒,从口鼻入于肺胃,上冲咽喉所致[3]。症见咽喉红肿疼痛迅速,继之喉核腐溃,上被假膜、易拭去,疼痛甚剧,汤水难咽,寒热大作,遍体酸楚,全身痧点隐隐,疒丹.jpg(+疒丹)密肌红,宛如锦纹[3]。分散小粒者为痧[3]。痧疹排列甚密、融合,成片如云头突起者为疳,如以手指压,则痧点消失,指离则痧点渐复[3]。《喉痧正的》:“其琐碎小粒者为痧,痧者沙也,红晕如尘沙而起,属肺。其成片如云头突起者为疒丹.jpg(+疒丹)。疒丹.jpg(+疒丹)者丹也,或隐在皮肤之间,多起于手足身背之上,昔人谓属脾,以脾主肌肉故也。”猩红痧点先起于颈项,后胸背、腹部、四肢,迅速蔓延至全身[3]。然颜面独无,口唇周围苍白无痧点[3]。痧发透出则热减[3]舌色红,舌面光滑而有小粒突起状如杨梅[3]舌苔渐由白厚而转黄腻[3]。痧疹消退后,皮肤有糠皮样之脱屑现象[3]治法:初宜辛凉解表,泄热解毒,滋液养阴[3]银翘散之类辛凉透毒,继用凉营清气汤清营汤等加减以泻热解毒,终用养阴清肺汤清燥救肺汤沙参麦冬汤等加减以清热养阴[3]。初起用药不宜用辛温发散;不宜过早用大剂苦寒;不宜过早用泻下之品[3]。若证见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口气臭秽,舌苔黄燥,可用凉膈散;若证见神昏谵语高热等,为邪遏在内,宜服紫雪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等以清心开窍清热解毒;若见大便泄泻,则仍宗发表透疹,和营解毒,方宜升麻葛根汤加味;若邪热炽盛伤津劫液,内动肝风而为痉厥者,宜大剂清营凉解,如清营汤[3]外吹玉钥匙散;颈外肿痛者敷三黄二香散;其他针刺少商委中出血可泄热,漱口药更利于消肿止痛[3]。本病相当于猩红热[3]

6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00.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92.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12.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治疗白面痧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白面痧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