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喉

传染病 中医咽喉科 中医耳鼻喉科学 中医学 中医病名 疫喉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yì hóu

2 英文参考

pestilent throat[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acute epidemic laryngopoathy[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疫喉(pestilent throat)为病名[1]。是指感受时行疫疠之邪而引起的急性传染咽喉病[2]。多见于小儿,成人少见,病情较重、变化迅速,对健康威胁极大,应重视积极预防[2]疫喉包括白喉疫喉痧两证,白喉多发于秋、冬二季,疫喉痧多发于春、冬二季[2]

4 古人对疫喉的研究

据不完全统计,从乾隆十二年(公元1744年)到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中,白喉烂喉痧疫喉先后四次大流行,1744~1773年开始零星发现,1785年第一次大流行,1830~1840年第二次大流行,1856年第三次大流行,1901~1902年第四次大流行,对人民生命危害极大,促进医家们对喉病进行研究和防治,积累了不少经验,因此此时喉科有较快的发展,专书陆续问世,如《喉科指掌》、《尤氏喉科秘书》、《咽喉经验秘传》、《重楼玉钥》、《经验喉科紫珍集》等不下40多种,其中《重楼玉钥》首先提出用养阴清肺汤治疗白喉,对于抢救白喉病人起到较好的效果。除此有专论疫喉的,如《喉白阐微》、《疫痧草》、《白喉全生集》、《白喉治法忌表抉微》、《痧喉正义》、《白喉条辨》等30多种。因为经过反复的临床验证,至此对疫喉有了比较完善的治法[3]

5 白喉

白喉(diphtheria[4])为病名[5]。见《时疫白喉捷要》。又名白缠喉(早期的名称,俗称白菌,见《喉白阐微》)、白菌(《喉白阐微》)。是指以发热咽喉痛,咽喉等处出现白色假膜不易剥脱为主要表现的急性传染咽喉病[5]白喉是一种急性传染病[5]。流行于秋末冬初,以学龄前儿童发病率最高[5]。发现病人应隔离消毒,并报告疫情[5]

重楼玉钥》:“喉间起白如腐一症,其害甚速……患此者甚多,惟小儿尤甚,且多传染。”

重楼玉钥》:“喉间起白如腐一症,其害甚速……患此者甚多,惟小儿尤甚,且多传染。”

此外,对某些虚寒性之咽喉疾患,习惯上亦有谓其为白喉者,如虚寒白喉痨证白喉寒痹白喉等,故宜详辨[5]

5.1 病因病机

发病多因时行疫疠之毒,从口鼻而入;或肺胃素虚,复感风热热毒结于咽喉所致[5]

5.2 症状

白喉患者咽喉疼痛吞咽尤甚,继之一侧或两侧喉核处出现白点,白点迅速蔓延,成为乳白色或灰白色边界清楚有光泽之白膜,其白膜迅速蔓延至悬雍垂喉关内外白膜不易削脱,若用力剥除,则易出血,并迅速为新的白膜所覆盖[5]白膜坚韧不易捣碎[5]

并兼有头痛,身疼,微热,或寒热交作,疲乏,胸闷烦躁口臭鼻塞[5]

白膜蔓延至喉关内或会厌下,则呼吸困难鼻煽唇青心悸怔忡[5]

5.3 辨证治疗

白喉的病理多属阴虚肺燥,宜养阴清肺为主[5]

5.3.1 疫毒伤阴

白喉·疫毒伤阴证(diphtheria with pattern of epidemic toxin injuring yin)是指疫毒伤阴,以咽喉疼痛吞咽时加重,咽干舌燥,干咳无痰,咽喉微红肿并有白膜,或伴低热、头昏神疲、倦怠乏力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少津,脉细数无力等为常见症的白喉证候[5]

5.3.1.1 症状

咽喉疼痛吞咽时加重,咽干舌燥,干咳无痰,咽喉微红肿并有白膜,或伴低热、头昏神疲、倦怠乏力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少津,脉细数无力[5]

5.3.1.2 方药治疗
5.3.1.2.1 治法

养阴清肺[5]

5.3.1.2.2 方药

方用养阴清肺汤[5]

5.3.2 疫毒犯表

白喉·疫毒犯表证(diphtheria with pattern of epidemic toxin assailing exterior)是指疫毒犯表,以咽痛,声音嘶哑,咽喉微红肿,上有白膜,伴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白喉证候[5]

5.3.2.1 症状

咽痛,声音嘶哑,咽喉微红肿,上有白膜,伴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5]

5.3.2.2 治疗

表证者当先解表[5]

5.3.3 火毒炽盛

白喉·火毒炽盛证(diphtheria with blazing fire-toxin pattern)是指火毒炽盛,以咽痛较剧,声嘶口臭咽喉红肿白膜满布,伴高热口渴、面红、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脉洪数等为常见症的白喉证候[5]

5.3.3.1 症状

咽痛较剧,声嘶口臭咽喉红肿白膜满布,伴高热口渴、面红、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脉洪数[5]

5.3.3.2 方药治疗

神仙活命汤[5]

5.3.4 疫毒凌心

白喉·疫毒凌心证(diphtheria with pattern of epidemic toxin attacking heart)是指疫毒凌心,以咽喉疼痛声嘶失音咽喉间白腐物满布,甚则阻碍呼吸,烦躁不安,心悸怔忡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四肢厥冷,汗出如珠,脉细欲绝或结代等为常见症的白喉证候[5]

5.3.4.1 症状

咽喉疼痛声嘶失音咽喉间白腐物满布,甚则阻碍呼吸,烦躁不安,心悸怔忡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四肢厥冷,汗出如珠,脉细欲绝或结代[5]

5.3.5 痰火阻塞

若痰火阻塞,喉声如锯,宜清肺降痰,用猴枣散[备注]猴枣散(《中医儿科》:猴枣川贝母天竺黄沉香朱砂仙半夏土牛膝根、葶苈子大黄礞石竹沥之类[5]

5.4 针灸治疗

针刺取合谷少商天突足三里内庭[5]

5.5 治疗禁忌

白喉治疗禁忌,诸家主张纷纭,归纳起来有下列几点[5]

忌升提涌吐[5]

忌温散发汗[5]

忌大下亡津[5]

忌刀针[5]

忌病重药轻[5]

忌苦寒助燥[5]

6 疫喉

疫喉痧为病名[6]。又名烂喉痧喉痧、烂喉𤴿痧(见《烂喉𤴿痧辑要》)、疫痧。常发于冬春之季[6]

疫喉痧相当于西医的猩红热[6]

6.1 病因病机

疫喉痧多因时行疫疠之邪毒,从口鼻入于肺胃,上冲咽喉所致[6]

6.2 症状

患者咽喉红肿疼痛迅速,继之喉核腐溃,上被假膜、易拭去,疼痛甚剧,汤水难咽,寒热大作,遍体酸楚,全身痧(分散小粒者为痧)点隐隐,𤴿密肌红,宛如锦纹[6]。痧疹排列甚密、融合,成片如云头突起者为疳,如以手指压,则痧点消失,指离则痧点渐复[6]

喉痧正的》:“其琐碎小粒者为痧,痧者沙也,红晕如尘沙而起,属肺。其成片如云头突起者为𤴿。𤴿者丹也,或隐在皮肤之间,多起于手足身背之上,昔人谓属脾,以脾主肌肉故也。”

红痧点先起于颈项,后胸背、腹部、四肢,迅速蔓延至全身[6]。颜面无痧,口唇周围苍白无痧点[6]

痧发透出则热减[6]

舌色红,舌面光滑而有小粒突起状如杨梅[6]舌苔渐由白厚而转黄腻[6]

痧疹消退后,皮肤有糠皮样之脱屑现象[6]

6.3 治疗

6.3.1 方药治疗

初宜辛凉解表,泄热解毒,滋液养阴[6]。可用银翘散之类辛凉透毒,继用凉营清气汤清营汤等加减以泻热解毒,终用养阴清肺汤清燥救肺汤沙参麦冬汤等加减以清热养阴[6]

初起用药不宜用辛温发散;不宜过早用大剂苦寒;不宜过早用泻下之品[6]

证见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口气臭秽,舌苔黄燥者,可用凉膈散[6]

证见神昏谵语高热等,为邪遏在内者,宜清心开窍清热解毒,可服紫雪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6]

若见大便泄泻,宜发表透疹,和营解毒,方用升麻葛根汤加味[6]

邪热炽盛伤津劫液,内动肝风而为痉厥者,宜大剂清营凉解,可用清营汤[6]

6.3.2 外治法

外吹玉钥匙散;颈外肿痛者敷三黄二香散[6]

6.3.3 针灸治疗

针刺少商委中出血可泄热[6]

6.3.4 其他疗法

漱口药更利于消肿止痛[6]

7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04.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3. ^ [3]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
  4.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92.
  6.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12.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治疗疫喉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疫喉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疫喉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