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喘·脾肺气虚证

中医诊断学 喘证 中医内科学 中医证名 中医学 虚喘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ū chuǎn ·pí fèi qì xū zhèng

2 英文参考

deficient dyspnea with syndrome of qi deficiency of both spleen and lung[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定义

虚喘·脾肺气虚证(deficient dyspnea with syndrome of qi deficiency of both spleen and lung[1])是指喘病日久,脾肺两虚,以喘促短气乏力咳痰稀薄,自汗畏风,面色苍白,食少,食后腹胀不舒,便溏或食后即便,或大便不尽感,肌肉瘦削,舌淡,苔薄腻,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虚喘证候[1]

4 虚喘·脾肺气虚证症状

喘息短促无力,语声低微自汗心悸面色㿠白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少,脉弱[2]

5 证候分析

肺主气肺虚则气失所主,故气短而喘、语声低微肺气虚、卫外不固,则自汗心悸脾主肌肉四肢脾虚神疲乏力、食少便溏气血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㿠白。舌脉为气虚之象。[2]

6 虚喘·脾肺气虚证的治疗

虚喘·脾肺气虚证治宜补气健脾,益肺定喘[2]

6.1 针灸治疗

[2]

选穴:以手太阴肺经穴背俞穴为主。取脾俞足三里肺俞膏肓定喘太渊

随证配穴心悸者,加神门内关便溏者,加关元命门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并加灸。

方义:脾俞足三里健脾益气肺俞膏肓定喘三穴相配可平喘理肺。太渊肺经原穴属土,有益肺平作用,起到补土生金的目的。

7 关于虚喘

虚喘(dyspnea of deficiency type[3]、deficient dyspnea[3])为病证名[4]。见《丹溪心法·喘》。是指辨证虚证喘病[4][4]

8 关于喘证

喘证为证名。简称喘,亦名喘逆喘促喘息。以呼吸急促为临床主症,其发病与肺肾关系密切,盖“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焉。”(见《类证治裁·喘证论治》)。喘证颇多危急病情,须辨证精确,治疗及时。

喘证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严重者每致喘脱。为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以及久病体虚所致。其病主要在于肺、肾,亦与肝、脾等脏有关。[5]

喘病是因久患肺系疾病或他脏病变影响,致肺气上逆,肃降无权,出现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等症状的病证。一般来说,邪气壅肺者为实喘精气内虚者为虚喘[5]

喘证大要分为实喘虚喘两大类,实喘邪气壅肺,气失宣降,治予祛邪利气[5]实喘的基本病理属于“清浊相干,气乱于肺。”(见《黄帝内经灵枢·五乱》)如外感六淫,水饮痰浊壅阻于肺,使肺气失于宣降,此为实喘禀赋虚弱或元气亏损,使“肺主气”的功能明显削弱,以致肾不纳气,治予培补摄纳[5]

实喘以祛除病邪为大法,虚喘补元摄纳为主。不少患者,久病喘证元气已损,兼有病邪(痰浊、水饮、气壅)者,属于虚实夹杂之证,治宜兼用扶正与祛邪二法,通常在发病时,先以祛邪为主;邪去大半,则以扶正法为主。喘证发作,每兼咳嗽,亦须喘、咳同治。如喘而声高气粗,喉中痰鸣声如拽锯者,称之为哮喘,简称为哮。除药物治疗外,亦可配合针、灸、外治药物穴位电离子透入法。至于虚喘实喘,又可因为病因证候体质等不同情况而分为多种证型。

喘证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的过程中。不但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且可因其它脏腑病变影响于肺所致。为此必要时需结合辨病,与有关病篇互参,以便全面分析疾病的特点,并掌握其不同的预后转归[5]

现代医学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心肺功能不全等病,在发生呼吸困难时,可参照治疗。[5]

详见喘证条。

9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8-50.
  3.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67.
  5. ^ [5]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65-70.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