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仁丸

中医学 消化系统中成药 消化系统药物 方剂学 中成药 中药学 方剂 药物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wǔ rén wán

2 英文参考

Five Seeds Pill[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wuren pill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五仁丸同名方剂约有五首,其组成为桃仁一两,杏仁一两(麸炒,去皮尖),柏子仁半两,松子仁半两,郁李仁一钱(麸炒),陈橘皮四两(别为末),具有润肠通便之功效。用于年老体弱、产后、病后肠燥便秘习惯便秘。现代常用于治疗痔疮便秘习惯便秘等属津枯肠燥者。[1]

4 五仁丸药品介绍

4.1 药品名称

五仁丸

4.2 药品汉语拼音

Wuren Wan

4.3 五仁丸的主要成份

柏子仁郁李仁杏仁松子仁桃仁陈皮等。

4.4 五仁丸功能主治

润肠通便。用于年老体弱、产后、病后肠燥便秘习惯便秘

4.5 五仁丸的用法用量

每次1丸,每天2次。

5 杨氏家藏方》卷四方之五仁丸

五仁丸用药简单,一是能润滑肠道,促进胃肠推进功能及有抗炎抗氧化作用;二是能改善肠管下静脉循环障碍,二者相辅相成,切中习惯便秘痔疮便秘的发作机理。[2]

5.1 别名

原名滋肠五仁丸[3]

5.2 组成

桃仁杏仁(炒,去皮尖)各一两,柏子仁松子仁各半两,炒郁李仁一钱,陈皮(另为末)四两[3]

桃仁一两,杏仁一两(麸炒,去皮尖),柏子仁半两,松子仁半两,郁李仁一钱(麸炒),陈橘皮四两(别为末)[4]

桃仁15g、杏仁15g、柏子仁9g、松子仁5g、郁李仁5g、陈皮15g。[4]

5.3 制法

先将五仁研为膏,入陈皮末研匀,炼蜜为丸,梧桐子[4]

上共将五仁别研为膏,合橘皮末同研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4]

5.4 用法用量

每服三十至五十丸,空腹米饮送下[4]

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食前,米饮下,更看虚实加减[4]

前5味分别研膏,陈皮研末,混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服15粒。空腹送下。[4]

5.5 功能主治

杨氏家藏方》卷四方之五仁丸功能润肠通便。治津枯便秘[4]

五仁丸具有润肠通便之功效。主治津枯便秘大便干燥,艰涩难出,以及年老或产后血便秘[4]

5.6 方解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素体阴虚,或年老阴气自半,津液日亏,或产后出血血虚津少,均可导致津枯肠燥,大肠传导失司,大便艰难。此时不宜用峻药攻逐,只须润肠通便。故用质润多脂的杏仁为君,以滋肠燥,且降肺气,而利大肠传导之职。以桃仁为臣,取其润燥滑肠,以助杏仁之力。柏子仁性多润滑,润肺治燥,用治虚秘郁李仁质润性降,润滑肠道,专治肠胃燥热大便秘结松子仁五脏,治虚秘,共为佐药。复以陈皮理气行滞使气行则大肠得以运化。炼蜜为丸,更能助其润下之功。五仁合用,润肠通便而不伤津液,用于津枯肠燥便秘,奏功甚捷。[4]

5.7 运用

[4]

1.本方为润肠通便之剂,以大便秘结口干渴饮,舌燥少津,脉细涩为证治要点。方中桃仁郁李仁均能活血,故孕妇慎用。

2.若津亏较甚者,可加瓜蒌仁、麻子以加强润肠之力;用于产后血便秘,可加当归以养血润肠;兼腹胀者,可加莱菔子枳壳理气宽肠。

5.8 现代适应

[5]

适应证:痔疮便秘习惯便秘等属津枯肠燥者。

5.8.1 习惯便秘

习惯便秘是指大便干燥坚硬,秘结不通,排便困难。单纯性便秘常见原因是饮食量少,且渣少,消化液肠道吸收;食物成分搭配不合理,含蛋白质较多而碳水化合物较少,肠道菌群对肠内容物发酵作用减少,大便已呈碱性;或食物中蔬菜少,纤维素太少;另外,营养不良或肠肌张力减低,收缩力减少,蠕动缓慢无力,易致便秘佝偻病高钙血症皮肌炎呆小病先天性肌无力等亦常因肠壁肌肉无力、功能失调而便秘肛裂肛门狭窄脊柱裂肿瘤压迫马尾等也可引起便秘;某些药如抗胆碱能药物、抗酸剂、某些抗惊厥药物利尿剂、铁剂等也可使肠蠕动减少而诱发便秘;生活不规律、精神刺激免疫功能低下、排便不按时等也是引起便秘的常见原因,其共同的机理都是肠蠕动功能障碍,肠道水分吸收增多而分泌减少所致。老年人由于年龄因素、新陈代谢功能减弱,肠蠕动吸收功能紊乱,心脏循环功能多有障碍,肠道循环功能不足,蠕动及分泌功能亦可受限,老年人肾虚主要表现在津液亏少和功能衰竭,这些常见于老年病,特别是饮水少,身体虚弱、运动量少的老年人更是如此。

5.8.2 痔疮便秘

痔疮便秘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肛管血管垫下移,此垫在肛管黏膜下由静脉平滑肌、弹性组织结缔组织组成,起闭合肛管、节制排便作用,当平滑肌收缩无力、弹性回缩作用减慢,肛垫充血,下移即形成痔,其排便功能障碍,即出现便秘。二是直肠上下静脉丛管壁薄、位置浅,末端直肠黏膜下组织疏松,使血液淤积和静脉扩张,时有血栓形成,产生血液回流障碍,影响排便。当然亦可有大量饮酒、进食刺激性食物等引起上述病变者,这两种病变均可引起排便障碍,产生便秘

5.9 药理作用

[5]

5.9.1 对肝胆及胃肠道功能的影响

君药杏仁有抗肝纤维化作用苦杏仁抑制胃蛋白酶消化功能,且有润滑性通便作用臣药桃仁所含苦杏仁苷能提高肝血流量,提高肝组织胶原酶活性,促进肝内胶原分解抑制脂质过氧化损伤,具有保肝和抗肝硬化作用桃仁脂肪油有润肠缓下作用佐药柏子仁郁李仁松子仁均含大量脂肪油,均具有润滑性缓泻作用郁李仁所含郁李仁苷有强烈的泻下作用,其中提取物及脂肪油有极显著的推动小肠运动的作用,其水煎剂能明显缩短燥结便秘排便时间,增加排便次数。使药陈皮不仅因含多种成分,而对消化道有多种作用,且因消化道机能状态不同而异。陈皮具有保肝利胆作用,还可抑制胃酸分泌而具有抗溃疡作用,又能促进消化功能;更重要的是陈皮对胃肠道运动具有双相调节作用蜂蜜可促进肝细胞再生,具有抗溃疡作用,并明显促进肠推进运动,这就有利于肛管平滑肌的收缩或松弛,以调节大便

5.9.2 心脏循环系统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君药苦杏仁所含单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降血脂,其所含微量元素铬可防止胆固醇沉积,从而防止动脉硬化臣药桃仁有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作用,对血流阻滞、血行障碍有改善作用,同时能显著延长出、凝血时间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具有抗血栓形成作用郁李仁有降压作用陈皮煎剂剂量可增加心肌收缩力,使心输出量增加,其所含橙皮苷有维生素P作用,可降低毛细血管透性,防止微细血管出血,能拮抗组胺溶血卵磷脂引起的血管透性增加,能增强纤维蛋白的溶解、抗血栓形成五仁丸循环系统的这一作用可以有利地缓解肛管黏膜下静脉扩张、瘀血血栓形成

5.9.3 抗炎、抗氧化损伤作用

君药杏仁胃蛋白酶水解产物对炎症水肿肉芽组织增生有明显抑制作用臣药桃仁提取液可抑制炎症细胞纤维细胞增生,对炎症的渗出、水肿肉芽组织增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能提高SOD活性,对巨噬细胞产生氧自由基抑制作用。从郁李仁中提取的蛋白质成分IR-A及IR-B有抗炎作用陈皮所含甲基橙皮苷及橙皮苷能降低炎症毛细血管透性,能抑制肉芽囊肿炎症反应陈皮水提液有清除氧自由基作用橙皮苷能清除羟自由基,因而具有较强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5.9.4 神经系统的影响

君药苦杏仁苷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臣药桃仁煎剂具有显著镇痛作用佐药柏子仁具有催眠镇静作用,同时对脑损伤所致记忆障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从郁李仁中提取的蛋白质成分IR-A、IR-B具有镇痛作用蜂蜜能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改善睡眠,提高脑力及体力活动能力,并具有滋补强壮、促进组织再生作用

6 医方类聚》卷一三五引《澹寮方》之五仁丸

6.1 处方

杏仁(酒浸,去皮、尖,麸炒令黄,取净,细研)30克 郁李仁(汤浸,去皮、尖,取净,细研)30克 酸枣仁(汤浸,去皮,取净,细研)30克 柏子仁(拣净,细研)30克 大麻子仁(晒,焙令干,用板子盛油,又用砖一片压定,轻轻以手磨砖,则麻壳自脱,拣未脱者,再磨取净,细研)30克

6.2 制法

五味,再合研令极细,以水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6.3 功能主治

医方类聚》卷一三五引《澹寮方》之五仁丸主治治津液枯竭,大肠秘涩。

6.4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空腹时用米饮吞下。

6.5 摘录

医方类聚》卷一三五引《澹寮方》

7 《增订喉科家训》卷四方之五仁丸

7.1 方名

五仁丸

7.2 组成

火麻仁柏子仁、叭杏仁瓜蒌仁郁李仁

7.3 主治

《增订喉科家训》卷四之五仁丸主治痧后燥结

7.4 用法用量

为丸服。

8 医级》卷七方五仁丸

8.1 方名

五仁丸

8.2 组成

郁李仁、瓜子仁、柏子仁松子仁麻仁

8.3 主治

医级》卷七之五仁丸主治肠胃热结,燥闭不便。

8.4 用法用量

同捣烂,滑石为丸。

9 普济方》卷三十九引《澹寮方》之五仁丸

9.1 方名

五仁丸

9.2 组成

杏仁(酒浸,去皮尖,麸炒令黄,取净)1两(细研),郁李仁(汤浸,去皮尖,取净)1两(细研),柏子仁(拣净)1两(细研),酸枣仁(汤浸,去皮,取净)1两(细研),火麻子仁(晒令干,用板子盛住,又用砖1片压定,轻轻以手磨砖,则麻壳自脱,拣未脱者再磨取净)1两(细研)。

9.3 主治

普济方》卷三十九引《澹寮》之五仁丸主治大便秘涩

9.4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空心米饮吞下。

9.5 制备方法

上药再合研,为极细末,以水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10 参考资料

  1. ^ [1]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62.
  2. ^ [2]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63.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4.
  4.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 ^ [5]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62-63.
编辑:wangyuan、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