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辨证

中医病证名 中医学 经络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tài yáng bìng biàn zhèng

2 注解

太阳病辨证六经辨证的一部分[1]太阳病外感伤寒病初期所表现的证候,病变部位主要在肌表,或循经入于膀胱之腑,根据受邪后反应不同,可分为太阳经证太阳腑证太阳经证风寒外束肌表,营卫失调,以恶寒头项强痛、脉浮为辨证要点[1]太阳腑证太阳经证未解,又内传入膀胱之腑所表现的证候,根据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不同,又可分为蓄水证蓄血证[1]

参见六经辨证六经辨证为《伤寒论》的辨证方法[2]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2]。是张仲景在《内经六经的基础上,结合外感热病传变情况总结出来的六个辨证纲领,亦即外感病过程六个深浅阶段的综合证候[2]六经彼此间是互相联系的,可以合病并病两感和互相传变,不能截然分开[2]

参见太阳病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经病太阳腑病伤寒蓄水证伤寒蓄血证

太阳病为病名[3]。《伤寒论六经病之一[3]太阳病包括经证腑证[3]。多由外感风寒所致[3]。经病包括太阳中风太阳伤寒,腑病包括太阳蓄水证太阳蓄血证[3]。《尚论篇》卷一:“太阳病之总脉总证,统中风伤寒为言也。太阳膀胱经,乃六经之首,主皮肤而统营卫,所以为受病之始。”《伤寒指掌》卷一:“凡风寒初感,先入皮毛肌表,外症便有头痛项强身痛腰痛骨节烦疼发热恶寒,此皆太阳经之见症。如无汗而脉浮紧,此营卫俱强而表实也,用麻黄汤以发表,使营卫之邪,从皮毛而出,则诸症自除矣;如脉浮而弱,汗自出者,此营强卫弱而表虚也,用桂枝汤解肌,使营卫和,而邪自解矣。”《伤寒医诀串解·太阳篇》:“太阳为寒水之经,主一身之表。何谓太阳经证?曰头痛项强发热恶寒是也。……何谓太阳腑证?曰表邪不去,必人于里,膀胱为表中之里也,有蓄水、蓄血之辨。”

太阳中风为病名,太阳经病之一,亦称太阳表虚证[4]中风外感风邪之意,与猝然倒地、口眼㖞斜中风不同[4]太阳中风的特征是发热恶风,汗出脉缓[4]。《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注解伤寒论》卷二:“风则伤卫,发热,汗出,恶风者,卫中风也。……以卫为阳,卫外者也,病则不能卫固其外,而皮腠疏,故汗出而恶风也。”《伤寒溯源集·中风正治》:“中风,风伤卫也。……感之则为中风矣。然非独春令为然也,四时皆有之,唯春时为当令耳。发热者,风邪客于卫而郁蒸也,汗出恶风者,风邪袭于毛孔卫气不能司其开阖之常,玄府不闭,故汗自出,腠理疏而不克任受风寒,故恶风也。”

太阳伤寒为病证名,太阳经病之一,亦称太阳表实证[5]。由外感寒邪所致[5]太阳伤寒的特征是发热恶寒无汗,脉紧等[5]。《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注解伤寒论》卷三:“此太阳伤寒也,寒则伤荣,头痛,身疼,腰痛,以至牵连骨节疼痛者,太阳经荣血不利也。”《伤寒辨证》卷四:“寒邪外束,人身之阳不得宣越,故令发热寒邪在表,不复任寒,故令恶寒,寒主闭藏,故令无汗。人身之阳,既不得宣越于外,则必壅寒于内,故令作喘。”《伤寒论辨证广注·太阳病》:“寒邪在表,皮肤闭而为热,则其人当无汗恶风寒,……仲景用麻黄汤者,专以发太阳无汗伤寒也。”

太阳经病为病证名,亦称太阳经证[5]。一般指桂枝汤证与麻黄汤[5]。《伤寒溯源集·太阳经纲领》:“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从巅络脑,还出别下项,连风府、循肩膊,内夹脊,抵腰中,夹督脉而行。风寒客之,故头项强痛也,风寒在表则恶寒。”《医学心悟·太阳经证》:“太阳经病头痛发热项脊强,身体痛,鼻鸣,干呕恶风自汗,脉浮缓者,名曰中风。宜解肌桂枝汤主之。若前证悉具,恶寒无汗,脉浮紧,或喘嗽者,名曰伤寒。宜发表,麻黄汤主之。”太阳经病,由于邪未入里,大多二便如常,口亦不渴,故均用辛温解表[5]

太阳腑病为病证名,亦称太阳腑证[5]。为太阳邪热不解,内犯膀胱所致[5]。有蓄水与蓄血之分[5]。《伤寒溯源集·中风失治》:“太阳者,膀胱之经也。……太阳之经邪不解而内犯膀胱,则下焦不蒸而气液不得上腾。”《伤寒论辨证广注·太阳病》:“太阳之邪传里,膀胱腑病,水气上逆而作渴也,故宜五苓散。”《注解伤寒论》卷三:“太阳邪热不解,随经入腑,为热结膀胱,……太阳多热,热在膀胱,必与血相搏。”《伤寒辨证》卷四:“小腹急者,邪在下焦也。大便黑者,瘀血渍之也。小便利者,血病而气不病也。”《伤寒医诀串解》卷一:“何谓太阳腑证?曰表邪不去,必入于里,膀胱为表中之里也,有蓄水、蓄血之辨。太阳证,其人口渴烦躁不得眠,脉浮,小便不利,水入即吐,为膀胱蓄水证,宜五苓散太阳证,其人如狂,小腹硬满,小便自利,脉沉,为膀胱蓄血证,宜桃仁承气汤。”亦有以蓄血瘀血蓄于下焦,不在膀胱,为伤寒兼证[5]。《医学心悟》卷二:“伤寒兼症者,非传经六经之正病,……蓄血者,瘀血蓄于下焦也。”

伤寒蓄水证为病证名,太阳腑证之一[6]。《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伤寒论类方》:“小便不利而欲饮,此蓄水也,利水则愈。”其主要证候小便不利少腹满微热消渴,或水入则吐等[6]膀胱太阳经之府,太阳病不解,邪热随经入府,膀胱气化不行,与水相结,而成蓄水证[6]。故用五苓散通阳化气,利水解表[6]

伤寒蓄血证为病证名,指太阳蓄血证[6]。多由太阳病不解,瘀热随经,内结膀胱所致[6]。《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3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50.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71.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6.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8.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9.
  6.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53.
编辑:fengchuile 审核:sun

治疗太阳病辨证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太阳病辨证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太阳病辨证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