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血·阴虚火旺证

血证 中医诊断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证名 尿血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niào xuè ·yīn xū huǒ wàng zhèng

2 英文参考

hematuria with syndrome of exuberant fire due to yin deficiency[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定义

尿血·阴虚火旺证(hematuria with syndrome of exuberant fire due to yin deficiency[1])是指阴虚火旺,迫血妄行,以尿血骨蒸潮热,口燥咽干烦躁失眠盗汗便秘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尿血证候[1]

5 证候分析

虚火炽盛,灼伤络脉肾阴亏虚,虚火内炽,灼伤脉络,故小便赤带血。肾阴亏乏,髓海不足,故头晕耳鸣肾虚失养故腰膝酸软神疲虚火上炎颧红,潮.热。舌质红,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象。[4][4]

6 尿血·阴虚火旺证的治疗

6.1 治法

尿血·阴虚火旺证治宜滋阴降火凉血止血[4]

6.2 方药治疗

尿血·阴虚火旺证可用保阴煎知柏地黄丸小蓟饮子治疗[4]

尿血·阴虚火旺证可用知柏地黄丸[备注]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丹皮泽泻加减治疗。方中以地黄丸滋补肾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知母黄柏滋阴降火。可加旱莲草大小蓟、藕节蒲黄凉血止血[4]

6.3 食疗

6.3.1 推荐食材

尿血·阴虚火旺证患者建议食用山药山茱萸杜仲肉苁蓉鸭肉鲳鱼黑豆百合海参[4]

6.3.2 推荐食疗

1.杜仲腰花汤(《中国食疗大全》):杜仲25g,猪腰一副,肉苁蓉15g,猪腰洗净剖开去筋膜,将碾碎药物放入猪腰内扎紧,煮熟去药渣,加入调料,吃猪腰喝汤。[4]

2.山药粥:鲜山药100g洗净,去皮,切片粳米100g洗净,放入锅内,加水适量,武火煮沸,文火煮至半熟,加入山药片、白糖熬煮成粥。[4]

3.虾子海参(《中国食疗大全》):海参200g发透,去内脏,切刀花,虾子15g洗净,蒸10分钟。起油锅同炒。[4]

6.4 针灸治疗

酌选中极肾俞关元足三里梁丘三阴交等穴[5]阴虚火旺太溪阴谷[5]

7 关于尿血

尿血(hematuria[5][6])为病证名[6]。出《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又名溺血(出《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溲血(出《黄帝内经素问·四时逆从论》)。血证之一[7]。是指排尿时尿液中有血的表现[8]患者小便中混有血液甚至血块,小便涩痛或无痛,随出血量多少的不同,而使小便呈淡红色、鲜红色,或茶褐色[8][8]

尿中有血,分为尿血血淋两种情况[8]。临床上以排尿不痛或痛不明显者称为尿血尿血而兼小便滴沥涩痛者称为血淋[8]。如《丹溪心法·尿血》说:“尿血,痛者为淋,不痛者为尿血。”

尿血的病位在肾及膀胱。其主要的病机是热伤脉络及脾肾不固。而热伤脉络之中又有实热虚热之分;脾肾不固之中又有脾虚肾虚之别。[8]

尿血可见于西医的肾结核尿路感染、尿路结石、肿瘤、某些血液病等病[8][8]

详见尿血条。

8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99-100.
  3. ^ [3]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108-109.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47.
  5. ^ [5]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15.
  6. ^ [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7. ^ [7]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99.
  8. ^ [8]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治疗尿血·阴虚火旺证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尿血·阴虚火旺证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古籍中的尿血·阴虚火旺证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