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灵枢
又称《灵枢经》。东汉末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魏末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汉书·艺文志》的十八卷本《黄帝内经》传本即已不复存在,不仅被分割为《黄帝内经素问》、《九卷》或《针经》两书,而且“亦有所记亡失”。《黄帝内经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至南宋初期。
-
中医大事年表
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周(公元前1100-221年):人物事件/成就《周礼》记载了食医、疾医、疡医及兽医等医事制度,并有四时流行病和「五毒」之药。1103宋政府设「修合药所」,后改称为「医药和剂惠民局」。全书详述作者对温病、杂病等治疗验案。1901郑肖岩《鼠疫约编》记载鼠疫预防及治法,并附有医案和验方。
-
病因辨证
概述:病因辨证为辨证方法之一。六淫属于外感病(包括一些流行病和传染病)的病因。《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又包括某些内脏病变而继发的病态情志活动。七情之一。④痰饮多具有湿证特点。②症状以腹中阵痛、便虫、吐虫、嗜食异物、鼻孔或肛门瘙痒为特点。
-
畜门
畜门简称畜。《黄帝内经灵枢·营气》:“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黄帝内经太素》杨上善注:“畜门,鼻孔也。”《灵枢识》卷三注:“畜门,即喉屋上通鼻之窍门也。”相当今之人体鼻孔部位。
-
喉结
喉结(laryngealprominence)为人体部位名。颈前正中喉部甲状软骨突出的部位。《黄帝内经灵枢·骨度》:“结喉以下至缺盆中长四寸。”丹波元简《灵枢识·骨度》卷三:“张云,舌根之下,肺之上系,屈曲外凸者为结喉。”
-
动而伸之
动而伸之为刺法术语。与“推而纳之”对举。出《难经·七十八难》。意指针刺得气以后,将针转动向上抽引,这是针刺泻法操作要领。《黄帝内经灵枢·官能》泻法用“切而转之”、“伸而迎之”,为《难经》所本。其理与《难经·七十六难》“当泻之时,从荣置气”一致,后世所称的“紧提慢按”的泻法操作,即以此为依据。
-
膲理
膲理为人体部位名。指肌肉的纹理。《灵枢集注》:“理者,肌肉之纹理,乃三焦通会之处,故曰膲理。”《黄帝内经灵枢·岁露论》:“人气血虚……腠理开,毛发残,膲理薄。”
-
瘤
出《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生于体表的外科肿瘤,《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分为六种,即:气瘤、血瘤、筋瘤、肉瘤、骨瘤、脂瘤。瘤的病因病机:瘤多因七情劳欲,复感外邪,脏腑失调,生痰聚瘀,气血凝结而成。内服药应坚持辨证论治的原则,按《外科正宗》所归纳,主要有行气散结、破瘀消肿、化痰软坚3大法则。
-
结喉
概述:结喉:1.人体部位名;《黄帝内经灵枢·骨度》:“结喉以下至缺盆中长四寸。”丹波元简《灵枢识·骨度》卷三:“张云,舌根之下,肺之上系,屈曲外凸者为结喉。”似指咽喉阻塞不通一类病。《普济方》卷六十:“如圣胜金铤,治急喉风、缠喉风、飞飏、单蛾、双蛾、结喉、重舌、木舌、腮颈肿痛,属经用前不能吞水粥。”
-
阴痹
指发于阴分的痹症,如骨痹之类。《黄帝内经灵枢·五邪》:“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指阴邪所致的痹证,如寒痹之类。病因病机:感受阴寒之邪所致。《黄帝内经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厥阴有余病阴痹。”王冰生:“阴,谓寒也。
-
不得前后
概述:不得前后为症状名。后,指大便。二便不通:不得前后指二便不通。《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肾脉急甚为骨癫疾;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清·张志聪《灵枢集注》:“肾开窍于二阴,气虚不化,故不得前后也。”《类经·厥逆》:“不得前后者,或闭结不通,或遗失不禁,不得其常之谓也。”
-
吕复
吕复为明代医家。鄞县(浙江宁波)人。少年贫苦,后因母病学医。曾从名医郑礼之学医,得到古代禁方及色脉药论等书。又购得多种古今医书,日夜钻研,并为人治病。他曾对《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本草经》、《难经》、《脉经》等古代医书和古代医家有所评论。著有《内经或问》、《灵枢经脉笺》等书,均佚。
-
五过
包括不细心问诊,不注意病人生活环境和思想情绪,不了解疾病的起因和经过,不详细分析脉症,诊脉又不能掌握关键,不进行分析比较,粗枝大叶,诊断不明,盲目治疗,引致不良后果。针刺补泻过度之称·五过:五过指针刺使用补泻手法不可过度,见《黄帝内经灵枢·五禁》。《类经》:“补之过度,资其邪气;
-
大指
概述:大指为人体部位名:1.拇指;2.足大趾。《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灵枢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
-
张志聪
张志聪为清代著名医学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精医道,通针灸。其学宗《内经》、张仲景。尝著《素问集注》、《灵枢集注》,主张《黄帝内经灵枢》是针灸专著,认为仲景著作系其原貌,反对错简论之说。其著作尚有《侣山堂类辨》、《本草崇原》,俱行于世。另有《针灸秘传》,未见传世,门徒甚众,高世栻最为有名。
-
九卷
又称《灵枢经》。东汉末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魏末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汉书·艺文志》的十八卷本《黄帝内经》传本即已不复存在,不仅被分割为《黄帝内经素问》、《九卷》或《针经》两书,而且“亦有所记亡失”。《黄帝内经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至南宋初期。
-
九虚
又称《灵枢经》。东汉末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魏末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汉书·艺文志》的十八卷本《黄帝内经》传本即已不复存在,不仅被分割为《黄帝内经素问》、《九卷》或《针经》两书,而且“亦有所记亡失”。《黄帝内经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至南宋初期。
-
刺灸法
出《内经》。是把针刺的方法分为十二节要,以适应治疗十二经的不同病症,即:偶刺(前后配刺)、报刺(刺而再刺)、恢刺(多向刺)、齐刺(三针同刺)、扬刺(五针同刺)、直针刺(沿皮刺)、输刺(提插深刺)、短刺(近骨刺)、浮刺(肌肉斜刺)、傍针刺(正刺傍刺两针同用)、阴刺(左右配刺)、赞刺(散针出血)。
-
仲冬痹
仲冬痹为病证名。起于手大指之端,沿指上行,结于鱼际之后,行寸口脉外侧,沿臂上行结于肘中,向上经上臂内侧,入腋下,出缺盆,结于肩髃前,其上方结于缺盆,自腋下行的结于胸里,散布于膈,与手厥阴经之筋合于膈下,抵于季胁。本经筋发病,在其循行和结聚的部位产生掣引、转筋、疼痛,重者可成息贲病,胁肋拘急、吐血。
-
欠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闭口·欠:“欠”指闭口。《灵枢-本输》:“刺下关者,欠不能呿。”出《黄帝内经灵枢·口问》。如经常呵欠,称数欠,为肾精亏虚、肾气不充、精不养神的表现。《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肾主欠。”
-
仲春痹
其病小指(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从外踝分出的一支,结于腨外(腓肠肌部),上行至腘窝内侧缘,与胭部的一支并行上结于臀部;另一支从腋后进入腋下,向上绕行出于缺盆,上结于耳后颞骨乳突;足太阳经筋
-
欠㰦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虚则欠 多由肺气不足所致。”《灵枢-本输》:“刺上关者,呿( )不能欠;刺下关者,欠不能呿( )。”欠为症状名。出《黄帝内经灵枢·口问》。如经常呵欠,称数欠,为肾精亏虚、肾气不充、精不养神的表现。《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肾主欠。”
-
仲夏痹
仲夏痹为病证名。十二经筋病中的手太阳筋病。其病,小指支肘肉锐骨后廉痛,循臂阴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目瞑,良久乃得视。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病症为经筋循行、结聚部位掣引疼痛,耳鸣且痛,目闭良久才能视物,颈筋拘急,可发生筋瘘、颈肿等症。手太阳经筋
-
仲秋痹
仲秋痹为病证名。十二经筋病中的足少阴筋病。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起于足小趾之下,入足心,与足太阴经筋并,斜走内踝下方,结于足跟,与足太阳经筋会合,向上结于胫骨内侧髁下,再同足太阴经筋并行向上,沿股内侧结于阴器,沿脊旁肌肉(膂)挟脊柱,上行到项部,结于枕骨粗隆,与足太阳的经筋相会合。
-
体质分型
《灵枢·通天》篇则分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阴阳和平之人五种,名“阴阳五态人”。(4)《素问·血气形志》篇提出五形志,把人又分为形乐志苦、形乐志乐、形苦志乐、形苦志苦、形数惊恐五种类型。王琦《中医体质学说》提出了正常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气虚质、痰湿质、瘀血质七种分型设计。
-
肉人
肉人为三种肥壮人中的一种。出《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其皮肉结实,体型较大。与肥人、膏人共为三种体型肥壮的人。《灵枢·卫气失常》:“肉人者,上下容大。”
-
天疽
天疽病名。《灵枢·痈疽》:“发于颈,名曰夭疽,其痈大以赤黑,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渊腋,前伤任脉,内熏肝肺,熏肝肺十余日而死矣。”该病或与颈淋巴结结核溃烂之合并感染有关。其次,《外科正宗》卷一所指,系有头疽之发于耳后一寸三分高骨处者,左侧名曰夭疽,右侧名曰锐毒,俱属少阳胆经。
-
颧赤
《灵枢·五阅五使》:“心病者,舌卷短,颧赤。”《景岳全书·杂证谟》:“两颧鲜赤,如脂如缕,而余地不赤者,此阴虚也。”因肝肾阴亏,虚阳上浮所致者,治宜滋阴降火为主,方用八仙长寿丸,大补阴丸等。察其色赤,且诊其脉,病果属心,则急降心火,宜黄连安神丸清之。”本证常见于痨瘵、虚劳等疾病。
-
扞皮开腠理
扞皮开腠理指进针的方法。出《灵枢·邪客》。《黄帝内经灵枢·邪客》:“扞皮开腠理奈何?岐伯曰:因其分肉,左别其肤,微内而徐端之,适神不散,邪气得去。”意即医者顺着筋肉的缝隙,以左手撑开皮肤,右手轻缓地进针,使病人减免惊恐感,而又能达到治病的目的。
-
热病五十九穴
热病五十九穴即热病五十九俞。加之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大杼、中府、缺盆、风门、气冲、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云门、肩髃、委中、横骨、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等左右共54穴,合前者为59穴。云门、髃骨(肩髃)、委中、髓空(腰俞);
-
大刚风
《灵枢·九宫八风》:“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肾,外在骨与肩背之膂筋,其气主为寒也。”出《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王冰据《黄帝内经灵枢·岁露论》注曰:“八风者,东方婴儿风、南方大弱风、西方刚风、北方大刚风、东北方凶风、东南方弱风、西南方谋风、西北方折风也。”
-
腹皮痛
腹皮痛证名。指腹部浅表皮肤痛。《灵枢·经脉》:“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灵枢注证发微》:“邪气有余,则腹皮痛。”参见腹痛条。
-
孟夏痹
孟夏痹病名。出《灵枢·经筋》。十二经筋病中的手阳明筋病。《灵枢注证发微》:“此证当发于四月之时,故名之曰孟夏痹也。”农历四月为孟夏。详见手阳明经筋病条。
-
重言
重言为病证名,又名口吃、謇吃。多由话语重复,期期艾艾而不能畅出,久成习惯,或出言过速所致。古人认为本病的发生与会厌厚大,开阖不利有关。《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忧恚无言》:“会厌者为开为阖,主声气之出入,是以薄小则发声疾,厚大则开阖难,其气出迟,故重言也。宜练习深吸气后,再徐徐发言以矫正之。
-
十二律
十二律是六阳律与六阴律的合称。六律是古代的六个音律。通指黄钟、太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阳律与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六阴律。《灵枢·经别》:“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灵枢,邪客》:“天有六律,人有六府。”
-
灵枢经脉翼
《灵枢经脉翼》为书名。现存有手写本。明·夏英编撰并绘图。上卷绘五脏侧面图及经脉流注图说;中、下卷分绘十二经及任、督二脉循经经穴共14图,图后为该经循行、腧穴、主病等项的歌诀及其注文。注释主要根据《黄帝内经灵枢》原文及滑寿《十四经发挥》等著作,作者本人无甚发挥。1980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
视惑
定义:视惑(disturbedvision)为症状名。《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心有所喜,神有所恶,卒然相惑,则精气乱,视误,故惑,神移乃复。”《张氏医通》卷八又认为:以长为短、以白为黑、神光自见、黑夜精明、视正反邪、视定反动、视物颠倒、视一为二、视瞻有色、视赤如白、光华晕大等视觉异常的病患亦属此证范畴。
-
孟秋痹
孟秋痹病名。出《灵枢·经筋》。十二经筋病中的足太阴筋病。《灵枢注证发微》:“此证当发于七月之时,故名之曰孟秋痹也。”农历七月为孟秋。详见足太阴经病候条。
-
热病五十九腧
据《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载,这59个穴位是上星、囟会、前顶、百会、后顶等5穴;加之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大杼、中府、缺盆、风门、气冲、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云门、肩髃、委中、横骨、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等左右共54穴,合前者为59穴。
-
吸门
概述:吸门:1.会厌;出《难经·四十四难》。以防异物入气道。咽提肌收缩时,上提咽和喉,舌根后压,会厌封闭喉口,食团越过会厌,经喉咽进入食管。《儒门事亲》卷三:“会厌与喉上下以司开阖,食下则吸而掩,气上则呼而出,是以舌抵上腭,则会厌能闭其咽矣。”《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会厌者音声之户也。”
-
啮舌
啮舌为症状名。《黄帝内经灵枢集注》:“齿者,肾气之所生也,少阴之脉夹舌本,少阳之脉循于颊,阳明之脉,夹口环唇下,如肾藏之生气,厥逆走上,与中焦所生之脉气,相辈而至,则舌在齿之内,而反向外矣,唇在齿之外,而反向内矣,颊在齿之旁,而反向中矣。”治宜清其风火,则舌自愈。”
-
热俞五十九穴
据《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载,这59个穴位是上星、囟会、前顶、百会、后顶等5穴;加之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大杼、中府、缺盆、风门、气冲、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云门、肩髃、委中、横骨、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等左右共54穴,合前者为59穴。
-
孟春痹
孟春痹病名。出《灵枢·经筋》。十二经筋病中的足少阳筋病。《灵枢注证发微》:“此证当发于正月之时,故名之曰孟春痹也。”农历正月为孟春。详见足少阳经筋病条。
-
养生
养生是指根据中医理论,运用调神、导引、四时调摄、食养、药养等方法的中国传统保健方法。《灵枢·本神篇》:“故智者之养生也,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中国传统养生学术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灿烂瑰宝,在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中,它已经并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价值和巨大的优越性。
-
贼风
《圣济总录》卷七:“贼风…加以风冷,则骨解深痛,按之彻骨;或遇冷气相搏,则结瘰疬或偏枯;风热相搏,则变附骨疽”。“治贼风口噤,角弓反张,当归饮方。”四时不正之气。《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王冰注:“窍害中和,谓之贼风”。《灵枢·贼风》:“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
-
痛痹
又称骨痹。寒痹之治,寒伤太阳,在营分无汗,麻黄续命汤;《张氏医通·痛风》:“痛风一证,《黄帝内经灵枢》谓之贼风,《黄帝内经素问》谓之痹,《金匮要略方论》名曰历节,后世更名白虎历节。主以四物汤加秦艽、威灵仙,在上加桂枝、羌活;在下加牛膝、防己;化热者,可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或《备急千金要方》犀角汤等方。
-
季秋痹
季秋痹病名。出《灵枢·经筋》。十二经筋病中的足厥阴筋病。《灵枢注证发微》:“此证当发于九月(指农历)之时,故名之曰季秋痹也。”详足厥阴经筋病候条。
-
大弱风
系八风中之一种,指从南方来的风邪。《灵枢·九宫八风》:“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心,外在于脉,气主热。”出《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王冰据《黄帝内经灵枢·岁露论》注曰:“八风者,东方婴儿风、南方大弱风、西方刚风、北方大刚风、东北方凶风、东南方弱风、西南方谋风、西北方折风也。”
-
季冬痹
季冬痹病名。出《灵枢·经筋》。十二经筋病中的手少阴筋病。《灵枢注证发微》:“此证当发于十二月之时,故名之曰季冬痹也。”详手少阴经筋病候条。
-
会厌
《儒门事亲》卷三:“会厌与喉上下以司开阖,食下则吸而掩,气上则呼而出,是以舌抵上腭,则会厌能闭其咽矣。”《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会厌者音声之户也。”《类经》卷二十一:“会厌者,喉间之薄膜也,周围会合,上连悬雍,咽喉食息之道得以不乱者,赖其遮厌,故谓之会厌,能开能阖,声由以出,故谓之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