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痹

中医病证名 中医诊断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mài bì

2 英文参考

vessel bi-diseas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vessel bi[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脉痹:1.风寒湿邪阻滞血脉所致的痹症;2.热痹;3.心痹

4 风寒湿邪阻滞血脉所致的痹症·脉痹

脉痹 (vessel bi-disease[1]、vessel bi[2])为病证名[3]。出《黄帝内经素问·痹论》。

中医药学名词》(2004):脉痹是指以寸口趺阳脉伏,血压不对称,患肢疲乏、麻木疼痛,下肢可见间歇性跛行等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3]

中医药学名词》(2010):脉痹是指风寒湿邪阻滞血脉,以皮肤变色,皮毛枯萎,肌肉顽痹等为主要表现的痹病[3]

4.1 病因病机

脉痹风寒湿邪阻滞血脉所致[3]

4.2 症状

脉痹症见皮肤变色,皮毛枯萎,肌肉顽痹[3]

4.3 治疗

脉痹的治疗宜导痹通脉,可用导痹汤人参丸等方[3]

5 热痹·脉痹

脉痹为病证名[3]脉痹热痹[3]。《医宗必读·痹》:“脉痹热痹也。”出《黄帝内经素问·四时逆从论》。即热毒流注关节,或内有蕴热,复感风寒湿邪,与热相搏而致的痹证[4]。本病可见于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急性发作期等疾患[4]

5.1 病因病机症状

证治准绳·痹》:“热痹者,藏府移热,复遇外邪,客搏经络,留而不行,阳遭其阴,故𤸷痹熻然而闷,肌肉热极,体上如鼠走之状,唇口反裂,皮肤色变。”并可见关节红肿热痛发热,烦闷,口渴[4]

5.2 分型治疗

治以清热祛邪,宣痹止痛,宜白虎加桂枝汤升麻汤[4]

风寒湿邪未尽者,可用桂枝芍药知母汤[4]

热毒盛者,用《备急千金要方犀角汤加减[4]

6 心痹·脉痹

脉痹为病证名[4]脉痹心痹[4]。《症因脉治》卷三:“心痹之症,即脉痹也。”

6.1 病因病机

脉痹发展而成,亦有称为脉痹[5]

黄帝内经素问·痹论》:“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

诸病源候论·心痹候》:“思虑烦多,则损心,心虚故邪乘之,邪积而不去,则时害饮食,心里愊愊如满,蕴蕴而痛,是谓之心痹。”

圣济总录·心痹》:“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是为心痹。”

6.2 症状及治疗

症因脉治·心痹》:“心痹之症,即脉痹也。脉闭不通,心下鼓暴,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心下痛,夜卧不安。”

治宜茯神汤赤茯苓汤秦艽汤紫石英散犀角散导赤各半汤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等方[5]

7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86.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11.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86.
编辑:fengchuile 审核:sun

治疗脉痹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脉痹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脉痹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脉痹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