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甘

中医症状名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kǒu gān

2 注解

口甘症状名,指口中有甜味的感觉[1]。出《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张氏医通》卷八:“口甘,经云有病口甘者,此五脏之溢也,名曰脾瘅。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兰香饮子。若脉弦滑兼嘈杂属痰火,滚痰丸,此指实火而言。平人口甘欲渴或小便亦甜而浊,俱属土中湿热。脾津上乘,久之必发痈疽,须断厚味、气恼,服三黄汤加兰叶、白芍、生地。燥渴甚者,为肾虚,日服加减八味丸,可保无虞。中消,脾液上乘口甘者,兰香饮子。老人虚人,脾胃虚热,不能收敛津液口甘者,当滋补脾气补中益气汤去升、柴,加兰香,煨葛根。”

脾瘅指过食甘肥所致,口中发甜的病证。日久遂成消渴[2]。出《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圣济总录》卷四十五:“《内经》曰,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肥甘之过,令人内热中满,则阳气盛矣,故单阳为瘅,其证口甘,久而弗治,转为消渴,以热气上溢故也。”《张氏医通·口》:“口甘。经云,有病口甘者,此五脏之溢也,名曰脾瘅。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兰香饮子,若脉弦滑兼嘈杂,属痰火,滚痰丸,此指实火而言。平人口甘欲渴,或小便亦甜而浊,俱属土中湿热,脾津上乘,久之必发痈疽,须断厚味气脑。服三黄汤加兰叶、白芍、生地,燥渴甚者,为肾虚,日服加减八味丸,可保无虞。”

参见消渴消渴为病名。出《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亦作痟渴[3]

1.消渴泛指具有多饮,多食,多尿症状的疾病。分上消中消下消三种。《证治汇补·消渴章》:“上消者,心也。多饮少食,大便如常,溺多而频。中消者,脾也。善渴善饥,能食而瘦,溺赤便闭。下消者,肾也。精枯髓竭,引水自救,随即溺下,稠浊如膏。”本证可见于糖尿病尿崩症等。[3]

2.消渴口渴,多饮,多尿而小便甜的病证。《外台秘要》卷十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本证即现代所称糖尿病[3]

3.消渴消渴病一种。以口渴,尿少为主症。《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夫痟渴者,为虽渴而不小便也。”[3]

4.消渴口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后,……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3]

3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6.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47.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86.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治疗口甘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口甘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口甘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口甘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