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见

经穴别名 腧穴学 针灸学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yuán jiàn

2 概述

元见经穴别名,“见”,疑“儿”之误,即膻中[1]。见《针灸大成》。

穴位膻中
汉语拼音Danzhong
罗马拼音Shanchung
美国英译名Middle Altar
各国代号中国CV17
日本17
法国莫兰特氏VC17
富耶氏VC17
德国KG17
英国Cv17
美国Co17

膻中经穴名(Dànzhōng CV17,RN17)[2][3]。出《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别名元儿(《针灸甲乙经》)、胸堂(《备急千金要方》)、上气海(《类经图翼》)、元见(《针灸大成》)。属任脉[3]膻中八会穴气会穴;心包募穴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任脉交会穴[3][4][5]膻中为两乳之间,此穴在其所,故名膻中[5]膻中穴主要用于心肺及乳房疾患等:如胸痹心痛心烦心律不齐,心绞痛咳嗽气喘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咯唾脓血,产后乳汁少,乳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贲门痉挛,小儿吐乳,咳嗽气喘胸痛心悸乳少呕吐噎膈胸闷气短咳唾脓血肺痈乳痈呕吐涎沫,瘿气呃逆,少乳,支气管哮喘,乳腺炎,胸闷塞,心胸痛,噎嗝,食管狭窄等。

3 膻中穴的别名

元儿(《针灸甲乙经》)

胸堂(《备急千金要方》)

上气海(《类经图翼》)

元见(《针灸大成》)。

4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

5 穴名

膻中为两乳之间,此穴在其所,故名膻中[5]

膻,同袒。《说文》:“肉膻也。”中,指胸中,指方位言,并有内义。膻中心包络名。《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黄帝内经灵枢·胀论》:“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穴在玉堂之下,两乳中间。《难经》有:“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者是。”考膻中为心之外围,代心布命,居于胸膜之中,因名膻中[6]

7 所属部位

[7]

8 元见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膻中穴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7]

膻中穴位于胸部,横平第四肋间隙,前正中线上。约当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仰卧取穴[7]

膻中穴位胸正中线,平第四肋间隙;或于两乳头连线之中点取穴(《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7]

膻中穴的位置

膻中穴的位置

膻中穴的位置

9 元见穴的取法

膻中穴位于胸部,横平第四肋间隙,前正中线上。约当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仰卧取穴[7]

膻中穴在两乳头之间,胸骨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仰卧取穴

仰卧位,男性于胸骨中线与两乳头连线之交点处取穴;女性于胸骨中线平第4肋间取穴[8]

10 元见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左、右胸大肌之间→胸骨[8]

皮肤→皮下组织胸骨[9]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4肋间神经前皮支分布;深层有第4肋间神经胸廓动脉前穿支分布[9]

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前皮支和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9]

膻中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骨体。主要布有第四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和胸廓内动、静脉的穿支。

11 元见穴的功效与作用

膻中穴有理气宽胸、清肺化痰作用[9]

膻中穴具有理气止痛生津增液的功效。

膻中穴为气之会穴,又是心包募穴,位于胸部,邻近心肺,因此具有宽胸理气、调理心肺、行气活血作用,可用于治疗心、肺及胸部病[10]

膻中穴近于乳房,对局部有行气、活血、通络之功,故可治疗乳汁不足和乳痈[10]

膻中穴治疗气机郁滞所致胸闷胸痛效果为佳。针刺时,若属上胸痛,针刺膻中华盖;属下胸痛,针刺膻中中庭;属胸痛,针刺膻中透向患侧;本穴配少泽乳根等穴,可主治乳少乳痈[10]

膻中穴系心包络募穴任脉与脾、肾、小肠三焦诸经之会。有理气止痛生津增液之功,主治胸痞气喘噎膈呃逆产妇乳少哮喘咳逆[10]

盖古时称君主所居为宫室,故由中庭再进而臣使在焉。在人身而喻臣使者,即心脏外卫充盈之气,俗称心气,又名中气。倘中气有所减损,则人体各部之气,均来填补。犹诸侯之会师勤王者,故称膻中气会,又称为上气海,以诸气有时来归也。有因此中气之伤,致人体全局之气,因之削弱,即此理也,故本穴能治一切气分之病。由此宫城再进则玉堂紫宫矣,盖古人寓言取譬者也。[10]

12 元见穴主治病

膻中穴主要用于心肺及乳房疾患等:如胸痹心痛心烦心律不齐,心绞痛咳嗽气喘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咯唾脓血,产后乳汁少,乳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贲门痉挛,小儿吐乳,咳嗽气喘胸痛心悸乳少呕吐噎膈胸闷气短咳唾脓血肺痈乳痈呕吐涎沫,瘿气呃逆,少乳,支气管哮喘,乳腺炎,胸闷塞,心胸痛,噎嗝,食管狭窄等。

膻中穴主要用于心肺及乳房疾患等:如胸痹心痛心烦心律不齐、心绞痛咳嗽气喘气管炎哮喘、咯唾脓血、产后乳汁少、乳腺炎及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贲门痉挛、小儿吐乳疾患等[10]

膻中穴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心悸乳少呕吐噎膈[10]

膻中穴主治胸闷气短胸痛心痛胸痹心悸心烦咳嗽气短气喘咳唾脓血肺痈乳少乳痈噎膈呕吐涎沫,瘿气[10]

膻中穴主治咳嗽哮喘胸痛呃逆噎膈,少乳;以及心绞痛支气管哮喘,乳腺炎等[10]

胸闷塞,气短咳喘,心胸痛心悸,噎嗝,咳唾脓血产妇乳少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食管狭窄,肋间神经痛心绞痛,乳腺炎。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一般针尖向下平刺0.3~0.5寸[10]

沿皮刺0.3~0.5寸[10]

平刺0.3~0.5寸[10]

平刺斜刺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前胸部[10]

类经图翼》:禁刺,灸七壮,刺之不幸,令人夭。

本穴主治颇关要害,故《针灸大成》示人禁针。但实证可以浅刺虚证则灸之。[10]

13.2 灸法

可灸[10][10]

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10]

药物天灸[10]

强身保健宜用温和灸[10]

14 元见穴的配伍

膻中穴配天井治心胸痛[10]

膻中穴配丰隆列缺支气管哮喘[10]

膻中穴配合谷曲池治乳腺炎[10]

膻中华盖,有理气化痰止咳平喘作用,主治短气不得息,咳喘

膻中厥阴俞,属俞募配穴法,有宽胸利气,宁心安神作用,主治心痛失眠怔忡喘息

膻中大陵委中少泽俞府,有通经活络,清热止痛的作用,主治乳痈胸痛

膻中少泽,有通经活络益气养血作用,主治乳少胸胁闷胀。

膻中肺俞天突尺泽列缺,治肺疾[10]

膻中少泽乳根,治乳少[10]

膻中委中少泽俞府天宗阿是穴,治乳胀、乳痈[10]

膻中中脘气海,治呕吐[10]

膻中中脘气海足三里乳根支沟,治吐血[10]

15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咳逆上气,唾喘短气不得息,口不能言膻中主之。

难经》:上焦者,在心下下鬲,在胃上口,主纳而不出,其治在膻中

肘后备急方》:救卒尸厥……灸膻中穴二十八壮。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肺气咳嗽,上喘、唾脓,不得下食,胸中如塞,可灸七七壮,今附疗膈气呕吐涎沫,妇人乳汁少。

针灸大成》:主上气短气咳逆,噎气,膈气喉鸣喘咳,不下食,胸中如塞,心胸痛风痛咳嗽肺痈唾脓,呕吐涎沫,妇人乳汁少。

玉龙歌》:哮喘之症最难当,夜间不睡气遑遑,天突妙穴宜寻得,膻中着艾便安康。

百症赋》:膈痛饮蓄难禁,膻中巨阙便针。

行针指要歌》:或针气膻中一穴分明记。

普济》:膻中为气之海,然心主为君,以敷宣散令。膻中主气,以气有阴阳,气和志适,则喜乐由后;分布阴阳,故官为臣使也。

针灸大成》: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

16 元见穴研究进展

16.1 心脏功能的调整作用

膻中心脏功能特异性调整作用。有人以膻中主穴,向下透鸠尾穴,进针2.5~2.8寸深,并配用内关足三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显效率为47.8%,总有效率为89.2%,硝酸甘油停减率达93.6%。对578例冠心病患者,观察针刺前后心电图的变化,结果显示好转率达53.2%。有人以超声心动图观察冠心病患者针刺前后的变化,发现针后左心室后壁振幅及每搏输出量较针前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说明针刺膻中可改善心功能。针后脑血流图也有显著改善(P<0.001)。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观察到针刺对左心功能有良好改善,与非针组有显著差异。对微循环,发现针刺后有明显扩张(P<0.01);血中cAMP针刺前后无明显变化,而 cGMP针刺2h后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以上均说明针刺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微循环障碍,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有利于缺氧时心肌能量代谢,提高心肌收缩力,增加每搏输出量,改善心功能[10]

针刺膻中穴,能改善冠状动脉脑循环,改善左心室功能[10]

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证实,膻中穴对心脏功能特异性调整作用。以超声心动图观察针刺前后的变化,结果针刺后左室后壁振幅及心搏量较针前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说明针刺膻中穴可以改善左室功能。针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膻中穴后,血管明显扩张,证明针刺膻中穴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微循环障碍,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有利于缺氧时心肌能量代谢,提高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血排出量,改善心脏功能艾灸膻中等穴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球结膜微循环障碍。[10]

16.2 催乳素分泌的影响

针刺“膻中”可使催乳素分泌增加,有实验证明,电针膻中”可使非受乳大鼠催乳素分泌增加,血浆催乳素增高,与其他穴相比,膻中具有相对特异性[10]

针刺膻中穴能够显著升高乳少患者脑垂体泌乳素,促进乳汁分泌[10]

17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0.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64.
  3. ^ [3]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3.
  4.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68.
  6. ^ [6]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7. ^ [7]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5.
  8. ^ [8]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81-382.
  9. ^ [9]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3.
  10. ^ [10]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81-382.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