疳证

中医病证名 中医诊断学 中医儿科学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gān zhèng

2 英文参考

gan diseas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infantile chronic malnutritio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infantile malnutrition[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3 概述

疳证(gan disease[1]、infantile chronic malnutrition[1])为病证名[2][3]。是指以小儿形体虚弱羸瘦为特征的慢性营养不良疾病[3]。又名疳积[3]疳疾[3]疳病[3]。简称疳[3]

4 症状

好发于幼弱小儿,以面黄肌瘦、饮食反常、腹部膨大、精神萎靡为特征[3]

5 病因病机

疳是一种由脾胃运化失常所引起的慢性营养障碍性病[3]。与断乳过早、饮食不节、久病体弱或病后失调、虫积等导致的脾胃虚弱,水谷精微无以运化吸收有关[3]。本病类似于小儿营养不良[3]。现代医学认为多由消化不良、营养缺乏、肠寄生虫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等因所造成[3]

多见于5岁以内的儿童[3]。主要由于喂养不当,饮食失调,损伤脾胃,以及六淫疫毒,诸虫感染热病久病之后而致脾胃虚弱[3]病因虽多,而病变的关键在于脾胃[3]。《小儿药证直诀》:“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因脾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胃主受纳水谷,脾主运化精微生化气血,滋养百骸,若长期脾胃失调,运化不健,水谷停滞,久则精液耗伤,精血不生,气血俱虚,则可引起形体五脏的病变[3]

6 症状

临床初则表现为食欲不振或嗜食异物、身有微热午后潮热烦躁啼哭、腹泻腹膨;继则渐见形体干瘦、腹大脐凸、毛发焦稀、肌肤甲错神疲肢软[3]

临床上以面黄肌瘦,毛发稀黄,食欲反常,肚腹膨胀,大便失调等为主症[3]。病久则影响生长发育,或因病久正气伤残,导致其他并发症[3]。如由于脾不统血血热妄行,可见皮肤紫癜;若脾虚水湿泛滥,可形成肢体浮肿;若正气大亏,阴阳两伤,则可出现阴竭阳脱的危象[3]。本证多见于营养不良或慢性消化不良和小儿结核病后期及其他慢性传染病的损害[3]

7 分类

由于其病因复杂,症状表现不一,故历代医家对疳的分类,亦较繁杂,有从病因病机命名者,如热疳、冷疳、冷热疳哺乳疳蛔疳甘疳五脏疳脑疳脊疳节疳鼻疳疳眼牙疳。有从症状命名者,如内疳外疳疳嗽疳痨丁奚疳哺露疳干疳疳积吐、疳泻疳黄、疳水、疳痢疳肚疳肿胀钻牙疳[3]

8 治疗

8.1 方药

一般治疗以清热消积,驱虫除疳为主,病因清除之后,则着重于调理脾胃[3]。还可配合捏脊、针刺四缝、割治等[3]

8.2 针灸治疗

8.2.1 体针

四缝足三里天枢脾俞胃俞等穴为主,四缝三棱针点刺后挤出黄色黏液[3]虫积者加百虫窠午后潮热大椎呕吐内关[3]

8.2.2 割治

鱼际部位严格消毒后切开约0.4厘米长切口,摘除皮下脂肪0.3克左右,然后外科包扎[3]

8.2.3 皮肤针

轻叩脾俞胃俞三焦俞华佗夹脊穴(7~17椎)、足三里四缝等穴,隔日1次[3]

9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65.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92.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治疗疳证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疳证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疳证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疳证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