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常规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ér kē cháng guī

2 注解

3 病案记录

3.1 病史

病史询问详见病案记录,但须注意下列儿科特殊要求。

1.个人史

(1)胎儿及围产期情况;胎次、产次、足月否;生产情况;出生年、月、日及出生时体重,有无窒息、发绀、瘫痪畸形,哭声响亮或微弱。出生后有无出血、皮疹、吸吮力如何。母亲妊娠健康情况,有无感染史、用药、外伤史。新生儿或有相关疾病者应着重询问。

(2)喂养史:人乳人工喂养(乳类或乳方内容),是否定时喂哺,有无溢奶或呕吐,并详询其性质及时间,增加辅食情况。何时断奶,现在饮食情况,有无偏食、挑食。2岁以内患儿应着重询问。

(3)发育史:何时头能竖立、会笑、独坐、站立、行走;出牙时间;何时会叫爸爸妈妈及说单句;家庭及学校生活能否适应学习成绩如何。3岁以内患儿或有发育落后者应分别着重询问有关情况。

(4)生活习惯:起卧时间、活动睡眠大小便情况。

2.过去史

(1)传染病史:是否患过或接触过下列急慢性传染病麻疹百日咳猩红热水痘流行性腮腺炎脑膜炎、脑炎、疟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结核等,记录发病年龄、经过、并发症及其结果。注意肠道寄生虫病史及驱虫治疗效果。

(2)过敏史:药物(青霉素磺胺药等)、食物(乳类、鱼虾、蛋等)或其他过敏史及其主要表现。

(3)预防接种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伤寒副伤寒、乙型脑炎、麻疹脊髓灰质炎流脑卡介苗预防接种年月及其反应结核菌素试验实施年月及其结果。如受过血清治疗,应叙述其时日、种类、及注射后反应

3.家族史

(1)父母年龄、职业、及健康情况:是否近亲婚配,母亲生育次数,有无流产早产多胎分娩新生儿溶血症婴儿等。

(2)兄弟姐妹情况  兄弟姐妹各几人,按顺序注明各人年龄及健康情况;如死亡,应叙述死因。对家庭成员均须询问有无肝炎、结核变态反应性疾病或其他遗传性疾病史。

(3)家庭环境:家庭经济情况,住房面积及卫生情况,人口是否拥挤,患儿由何人照管。

3.2 体格检查

详见医护记录篇体格检查项下。检查时应设法取得患儿合作,检查顺序应灵活掌握,原则是先查易受哭闹影响的部位(如胸腹部),后查对小儿刺激较大的部位(如咽喉部),其他非急需的检查及操作,可待患儿稍熟悉后进行。检查中须着重下列各点:

1.一般测量  包括体温、呼吸、脉搏体重血压,必要时测量身长头围、臂围、坐高及上、下部量。

2.一般情况  包括发育营养体位表情意识状态、对周围环境反应能力、语言及智力发育情况、哭声洪亮或微弱、有无脑性尖叫等。

3.头部  毛发色泽,有无脱发、头虱,头颅有无畸形颅骨有无软化,囟门关闭否、大小、平坦、凹陷或隆起,有无搏动,有无皮脂溢出口腔及咽部检查,应注意舌象,粘膜颜色,有无溃疡、假膜、麻疹粘膜斑及腮腺管口情况,牙齿数目,有无龋齿齿龈扁桃体情况。

4.胸部  胸廓大小,有无畸形肋骨串珠、郝里逊沟、肋间隙增宽或变窄、膨隆或凹陷,有无三凹征、心前区膨隆。可利用幼儿啼哭时检查两肺触觉震颤及语音传导婴儿正常呼吸音亦甚响亮,类似成人的支气管呼吸音心脏检查注意心尖搏动部位、范围,心音节律及杂音。

5.腹部  观察有无蠕动波及肠型,脐部有无分泌物或脐疝触诊有无包块,肝、脾、肾及膀胱能否触及。触诊手法应轻巧,宜争取在患儿不啼哭时进行。正常3岁以内婴幼儿肝脏下缘,常可于锁骨中线右肋缘下1-2cm处触及,1岁以下正常小儿的脾脏也偶可在肋缘下触及。

6.神经系统检查  详见神经科常规。

7.其他  疑为遗传先天或后天疾病影响智力时,应作智能测定、皮纹检查和家系分析

4 新生儿反射

小儿生后即出现一些原始反射,随着皮层的发育成熟而逐渐消失。这些反射如出现和消失的时期火常,均属病理现象。

1.惊跳反射(Moro反射)  又称拥抱反射。用力击小儿头部两侧的床垫可引起此反射。最好用手托仆住小儿头、背部,使呈斜坡卧位,躯干与床面呈30°,然后迅速使其头向后倾10°-15°。引起上、下肢外展,同时躯干及手指仲直,然后上肢屈曲呈拥抱状。此反射生后头3个月表现明显,6个月后完全消失。新生儿期无此反射,说明有脑损伤;若一侧上肢缺乏惊跳反射,提示臂丛神经因产伤或其他原因所致的麻痹锁骨骨折。脑部有损伤或急性病变时,惊跳反射可以延迟或消失。如4个月后仍能引出应引起注意,9个门月以后仍出现,是大脑性病变特征。

2.吸吮反射  又称口反射唇反射。轻触小儿唇或颊,则婴儿张口并出现口唇及舌的吸吮运动。此反射出生数月后即减弱,渐代以自主运动,1岁左右消火。若此反射减弱,可由于反射弧神经损伤,亦可由于缺氧、外伤感染引起的脑干损伤所致。有锥体束病变时,此反射持续不退或重新出现。

3.颈肢反射(四肢紧张性颈反射)  仰卧时使头转向一侧,则面向侧的上、下肢伸直,对侧上、下肢屈曲。本反射在生后5-6个月消退,如持续存在,则为锥体束病变。

4.握持反射  刺激婴儿手掌面,引起强握。此反射生后3-4月消失。出生后如数月无此反射,可为周围神经功能障碍或大脑损害。如6个月后仍有此反射,提示人脑皮质功能障碍,特别在额叶病变时可重新出现。

5.伸直性跖反射(拇背曲)  新生儿期至1岁或1岁半前,由于锥体束尚未发育成熟,跖反射呈拇趾背曲,会走路前即变成为拇趾跖曲。

6.抬躯反射(Larndau反射)  小儿取俯卧位检查者两者分别托于婴儿的胸腹前后面,将小儿轻轻抬起,可见婴儿头向后仰抬起,躯干伸直(脊柱凸向下),下肢伸展,当轻按其头使颈前屈,则两髋关节也屈曲,此为阳性反射。正常小儿10月出现2岁半消失。小儿若托起时垂足,提示脑发育不全。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