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立违抗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诊疗规范 精神障碍 对立违抗障碍及品行障碍 通常起病于儿童少年的行为和情绪障碍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duì lì wéi kàng zhàng ài zhěn liáo guī fàn ( 2 0 2 0 nián bǎn )

2 基本信息

对立违抗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是《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的一部分。《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 年版)》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于2020年11月2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20〕945号)印发。

3 诊疗规范全文

3.1 (一)概述

对立违抗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ODD)是儿童期常见的心理行为障碍,主要表现为与发育水平不相符合的、明显的对权威的消极抵抗、挑衅、不服从和敌意等行为特征。患病率在 1%~11%之间,平均为 3.3%。多数起病于 10 岁之前,男女比例约为 1.4:1。

3.2 (二)病理、病因与发病机

虽然对立违抗障碍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但是目前的遗传学研究还没有一致性的发现。与情绪调节相关的困难气质被认为与对立违抗障碍相关,如高水平的情绪反应挫折耐受性差等。父母养育方式过于严厉、不一致、忽视等在对立违抗障碍儿童青少年家庭中比较常见。

3.3 (三)临床特征

对立违抗障碍的基本特征是频繁且持续的愤怒或易激惹情绪、好争辩或挑衅的行为模式以及怨恨。对立违抗障碍症状最初仅在一个场景下出现,通常是在家庭内,而严重者症状可在多种场景下出现。症状的广度是对立违抗障碍严重程度的一个指标。

1.对立、违抗性行为与愤怒、敌意的情绪

对立违抗障碍患者在童年早期其主要抚养人就经常会抱怨难带、不好哄,特别容易出现不听话、烦躁不安、脾气大等行为。学龄前儿童往往在稍不如意时就出现强烈的愤怒情绪和不服从行为学龄期儿童还常以故意的、不服从的、令人厌烦的行为频繁地表达对父母、兄弟姐妹及老师的反抗和挑衅,并常对他人怀恨在心。经常为了逃避批评和惩罚而把因自己的错误造成的不良后果归咎于旁人,甚至责备他人、过分强调客观理由。

2.学业及社会功能受损

当对立违抗性行为出现在家庭内的时候,会严重干扰正常的家庭生活秩序,给家长带来痛苦。当对立违抗性行为出现在学校时,往往出现对学习兴趣,经常故意拖延和浪费时间,找借口不做作业、遗漏作业或晚交作业,最终影响学业。同时由于患者常烦扰、怨恨、敌视他人,造成他们与家长、教师交流困难、与同伴相处困难,社会适应能力明显受损。

3.伴发问题

对立违抗障碍患者常伴有其他精神心理疾病,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心境障碍品行障碍等。在一项社区调查中显示,对立违抗障碍儿童中有 14%共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14%共病焦虑障碍和 9%共病抑郁障碍

3.4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对立违抗障碍的诊断要点包括:①存在持续的愤怒/易激惹的心境、好争论/违抗的行为或怨恨的行为模式至少 6 个月。②这些行为频率和强度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不吻合,小于 5 岁的儿童这些行为在大部分时间都有发生;5 岁及以上的儿童每周至少出现 1 次。③这些行为干扰了周围情境,给自己或他人带来痛苦,或者对其自身的社交、教育等社会功能领域带来负面影响。诊断对立违抗障碍时要确认这些行为不是由物质依赖、破坏性情绪失调障碍、抑郁障碍双相障碍等疾病所导致,同时要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品行障碍以及正常的青春期“逆反”等相鉴别。

3.5 (五)治疗原则与方法

心理干预对对立违抗障碍有效。家长培训是有效减少儿童破坏性行为方法之一,其重点包括增加家长的正向管教行为、减少过度严厉的家庭教养方法。同时针对家长和孩子行为的培训疗效优于单独培训家长,包括多元系统干预、合作性问题解决干预等方法。辩证行为治疗也可用于对立违抗障碍对立违抗障碍本身无特殊治疗药物。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药物,如哌甲酯、托莫西汀以及可乐定等可用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共病对立违抗障碍的治疗,这些药物在减少注意缺陷、多动冲动症状的同时也能减少对立违抗症状

3.6 (六)疾病管理

针对对立违抗障碍开展早期发现以及早期干预工作可以防止不良行为进展为更加严重的问题。一般说来对立违抗障碍发病越早,预后越差,发展为品行障碍的可能性越大。约有 30%的早发对立违抗障碍会最终发展为品行障碍,约有 10%的对立违抗障碍患儿发展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因此,对立违抗障碍的管理强调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症状特点、家庭功能以及可用资源等制定个体化的综合干预方案,且对立违抗障碍的患儿需长期随访观察。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