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学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hōng yī wén huà xué

2 概述

中医文化学是研究中医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学问。具体地说,它研究中医学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思想文化内涵,研究中医学的哲学思想、价值理念、思维方式、文化功能、人文精神文化特征以及中医学发生发展的内在总体规律。因而中医文化学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属性。[1]

3 中医文化学的研究对象

中医文化学中医学的其他分支学科一样,也是以中医学为研究对象,但它不关注于中医学中展现的技术部分,如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而是着重于挖掘中医学技术背后的指导思想,以及历史文化浸润其中的烙印。是什么导致了中医学如此思维,如此看世界,如此解读生命?是哪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在主宰着中医学医学方法行为方式?这个指导思想就是中医学的灵魂,是中医学理、法、方、药赖以形成的天道观、生命观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中形成的,只有具备这种思想灵魂的医学才能定义为中医学中医文化学学科,核心就是研究中医的思想文化部分,这个思想文化是解决中医学本质属性及如何弘扬中医学特色的根本所在。[2]

4 中医文化学的研究范围

中医文化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中医药学形成的文化社会背景,中医药的语言特色、古籍文献、历史背景、哲学思想、价值理念、思维方式、文化功能中医药学区别于其他医学文化特征,中医药学发生发展的总体规律,中医药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历代名医所处历史背景及成长经历、医家学术思想形成的条件及传承,地域中文化中医药企业文化中医医院文化等。[2]

5 中医文化学的研究现状

有关中医文化的研究早已有之,如任继愈的《中国古代医学和哲学的关系——从《黄帝内经》来看中国古代医学科学成熟》(1956年),冯友兰的《先秦道家思想与医学的关系》(1959年)等。然而,受特定学科视角的影响,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中国传统医学所反映出的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的根本性质与价值,中医文化并未被系统地置于广泛的文化视野中考察。即使是中医界,对中医文化的研究也仅是从医学史及文献学研究的角度出发,“中医文化”并没有作为特定内涵的语汇被提出。

中医学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是中医文化研究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热潮则为这一发展时机的到来提供了契机。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场中医文化研究热在中医学术界开始出现,并取得系列成果,有关中医文化方面的著作不断涌现。“中医文化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逐步形成。

相关学术会议如中医理论与中国哲学及文化国际会议(1990年)、中医文化研讨会(1991年)、全国首届医学与人类文化学术讨论会暨首届中美医学文化恳谈会(1994年)、中国医学文化学术研讨会(1995年)、国际佛教医学暨港台中医文化学术研讨会(1996年)等学术会议陆续召开。1996年8月,由中国中医药学中医药文献分会和医古文研究会主办的首届海峡两岸中医药文献、医古文、中医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安徽黄山市举行,经认真酝酿,中医文化分会在此次会议上正式宣告成立,从此,中医文化研究有了自己独立的学术团体。自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文化分会成立以来,每年一届,截至2016年,共举办了19次全国中医文化学术研讨会。2015年6月,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文化专业委员会成立,标志着中医药文化研究在世界范围内有了自己的学术团体。

《医古文知识》《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上海中医药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等中医学术期刊相应开设中医文化专栏。1999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季刊)创刊,是目前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学报中唯一的社会科学版学报。2006年3月,原《医古文知识》更名为《中医药文化》并正式创刊,成为目前国内唯一一本研究中医文化的学术期刊。

随着对中医文化研究工作的开展,各地相继成立了有关中医文化的研究中心。成立于1994年的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是国内最早成立的中医文化研究中心。该中心进行了“中医药学中的儒道佛思想研究”“中医文化研究”“中医方法论研究”“医学哲学研究”“中医大学生文化素质考察研究”“中医药学传统文化研究”等系列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于1999年,已开展了中医哲学、中医学方法论、易学与中医学、儒道佛与中医学、北京市民养生、“太医院文化、“同仁堂”文化、“药王庙”文化、宫廷医学、燕京学派、北京四大名医等研究。成立于2002年的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与文化研究中心主要以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内涵建设为核心,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大背景下,通过对中医药古今文献的研究,审视中医理论的发生发展,解释和理解中医文化现象,丰富和完善中医理论体系。此外,河南、上海、福建等中医院校也加强了中医文化基地的建设,有的已经成为本省市的人文社科基地。

中医院校教育中,以前与中医文化相关的课程主要是《医古文》。随着对中医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视,多数中医院校开设了有关中医文化方面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医传统文化》《中医文化基础》《中医文化传播学》《中医文化学》等。作为第一部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哲学基础》(张其成主编)被评选为2006年北京市精品教材,中医药哲学文化被正式纳入中医药教育系统,对中医院校学生的传统文化中医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中医文化学”列入“十二五”重点培育学科。

中医文化相关博物馆的建设取得进展。目前,全国已有若干所中医药类博物馆,如中国医史博物馆(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北京),辽宁中医药大学医史教育博物馆(沈阳),长春中医药大学医学历史博物馆(长春),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上海),江阴市中医医史陈列馆(江阴),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杭州),江西中医药大学医史陈列馆(南昌),河南中医药大学医史陈列馆(郑州),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成都),张仲景医史文献馆(医圣祠)(南阳),以及北京中医药数字博物馆、北京中医药大学数字博物馆等。这些博物馆将知识性、专业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熔为一炉,使之成为展示中医文化的重要窗口,成为中医文化建设中独特的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

伴随中医文化的认同,中医文化在国外迅速传播。国外不少大学、研究机构开展了中医文化研究或成立了中医文化研究机构,如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和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成立了中德奥医药文化科学哲学研究中心,美国芝加哥大学人类学系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开展了长期的中医养生文化研究。国外部分孔子学院亦将中医药纳入教育内容,扩大了中医药文化的海外传播。此外,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栏目注重中医药养生保健等方面的普及与传播,成为海外华人和外国人了解中医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3]

6 中医文化学的学科价值

中医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对中医文化的研究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在中国文化学界,一般只关注对儒、道、佛的研究,而忽略中医文化的研究;另一方面,在中医学界,一般只关注中医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对中医文化的研究亦没有予以重视。目前,中医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究其根本,是对文化认知的问题。中医文化就其本质而言,是属于东方的;但就其价值而言,是属于全世界的。经过整合提高、传播宣传,中医文化中先进的理念也将被西医和现代科学吸收引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医文化学既担负着复兴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也扮演着推动国民经济(尤其是医疗市场经济)的重要角色[4]

6.1 有利于中医学自身的建构与发展

目前中医学由于受到西方科学(现代科学)、西医学的冲击,传统的研究方法受到挑战,现代科学实验方法备受重视,无论是中医理论还是临床研究,大多采用实验、实证方法。这种研究基本上是以定量、客观、规范作为指导思想,以寻求量化指标、物质基础作为目的,固然,这种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然而中医毕竟不是在西方分析科学背景下产生的,中医的发展只能按照中医本身的规律发展,而不能照搬西方科学、西方医学的模式,否则,所谓的“中医现代化”只会越来越淡化中医的特色。因此,中医要发展,首先要弄清楚过去中医构建发展的历史,从它形成、发展的文化背景诸因素上去作全面的考察。因此,中医文化学的研究与建设符合中医的学术建构及未来发展的战略需要[5]

6.2 有利于培养中医传统思维方式

一般而言,强调中医文化属性是从中医形成的文化背景出发的,其内容主要包括中医思维特质中医理论表述的方式、中医实践的方法论以及中医与其他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等。

人们思维方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会有很大不同。在中华文化背景下,人们理解中医的理论概念相对容易,对“上火”“寒包火”“阳虚”之类的词语耳熟能详,这是因为人们对与自己思维方式一致的东西有天然的亲切感,从而对它接纳吸收、融会贯通能力相对就强。但是近百年来,中国固有文化被西化,中医传统文化的关系被割裂,中医自身的继承也出现了很大的偏差。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开设中医文化学的课程,提高社会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加大中医药文化教育力度,对于中医学习者培养钻研中医兴趣强化中医诊疗思维方式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与不可或缺。[6]

6.3 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作为中华文明瑰宝的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传统科学技术,具有巨大的医疗保健实用价值,集国家文化软实力与科学技术硬实力于一身,是体现综合国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各国民众选择中医药作为医疗保健手段。中医药的医疗保健方法与手段,已成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我们要借助当前中医药在世界各国的广泛传播和影响,把中医药作为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建设中医药文化,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在繁荣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中文化国际影响力方面的重要作用[6]

7 参考资料

  1. ^ [1] 张其成.中医文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5-6.
  2. ^ [2] 张其成.中医文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6.
  3. ^ [3] 张其成.中医文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7-8.
  4. ^ [4] 张其成.中医文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8.
  5. ^ [5] 张其成.中医文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8-9.
  6. ^ [6] 张其成.中医文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9.
编辑:bingfeng 审核:sun

古籍中的中医文化学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