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营养学
中医营养学的概念:中医营养学是研究中医饮食理论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它和养生、中药、针灸、推拿、气功等学科一样,都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各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提供人体必需的营养精微物质。《素问·五常政大论》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
中医训诂学
概念:中医训诂学是传统训诂学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训诂学在研究古代中医药文献语言中的应用。就训诂学研究的属性和材料来说,早期以儒家经典及诸子百家的训释材料、训诂专著、著名训诂学家的训诂方法与成就为研究对象。
-
中医文化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于1999年,已开展了中医哲学、中医学方法论、易学与中医学、儒道佛与中医学、北京市民养生、“太医院”文化、“同仁堂”文化、“药王庙”文化、宫廷医学、燕京学派、北京四大名医等研究。人们思维方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会有很大不同。
-
中医解剖学
中医解剖学的概念:中医解剖学这一概念在中国医学史上缺乏明确的论述。而王秉衡《重庆堂随笔》更肯定西医学的解剖内容,谓之“精思研究,不作一影响揣度语,则西士所独也”。1973年国外学者Goldbeig曾提出人体信息传递的第二信使系统cAMP/cGMP两种环核苷酸之间存在着类似阴阳的关系,就是中西医结合应用的实例。
-
中医
概念:中医:1.中医学之简称;中医大夫有“持中守一而医百病”的说法,身体若无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和之气,就会百病全无。身体里的气进一步细化,就有了肺气、心气、肝气、脾气、肾气、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不同的称谓。《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
张炳厚
张炳厚,中共党员,北京市房山区人,1937年5月出生。并以脏腑辨证为核心,用方新颖而不失规矩,遣药奇特而不违理法,讲究引经报使,擅用虫蚁类药。他精通中医内外妇儿诸科,长治各种疑难怪证,尤其对疼痛诸证颇有心得而疗效显著。主持的“川穹茶调散类方治疗偏头痛虚证”等课题获多项部、市级科技成果奖。
-
王琦
王琦教授不仅是一位临床家,还是著名的中医理论学者,对中医学理论与实际的变革与整体发展发表了大量论述,提出了“中医体质学说”这一概念,为中医新学科创立和理论体系构建作出了贡献,担任“中医肥胖体质基础研究”和“中医腹诊研究”卫生部课题组组长,其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
-
徐景藩
徐景藩,生于1927年12月,江苏省吴江市人。对食管病主张调升降、宣通、润养,创“藕粉糊剂方”卧位服药法。用药注意刚柔相配、升降相须等法,不断提高疗效。他对中医理论、江苏历代名医诊疗脾胃病的经验、脾胃病古今文献以及慢性胃炎,上消化道出血、肝病、慢性结肠炎、食管病等疾病的研究从未中断,并取得较好的成果。
-
中医科
中医科的基本任务1.搞好祖国医学的继承和发扬工作。2.除病房、门诊医疗工作外,应担负中医会诊及中医教学任务,并帮助其他科室开展中西医结合工作。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技术,研究中医基本理论、临床和方药,担负中医经验的整理提高工作。4.积极开展针灸、推拿疗法和中西医结合的新疗法,以及气功、太极拳等。
-
周耀庭
周耀庭,中共党员,浙江岱山人,1930年1月出生,主任医师,教授。专业上,善长中医温病学、儿科学,临床善于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内、儿科热性病、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免疫性疾病,尤专于治疗长期高热、低热、小儿肺炎、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腹泻、病毒性心肌炎等症。
-
秦伯未
秦伯未(1901-1970年)近现代医家。1928年与章次公、许丰龙等创办中国医学院,并任教于该院。致力中医教育事业,创立中医指导社,主编《中医指导丛书》、《中医指导录》杂志,函授中医学。著作多达五六十种,重要的有《谦斋医话讲稿》、《内经知要浅解》、《中医临证备要》、《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中医入门》等。
-
方和谦
60年代,方老担任朝阳医院中医科主任,为医院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方老德高望重,曾任全国中医药学会理事,全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医学会张仲景学术研究会副主委,北京中医药学会理事长,北京市科协常委,北京市红十字会理事等诸多社会职务。
-
孟景春
孟景春,1922年7月出生,江苏省张家港市人。学医时间:1940年从医时间:1945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叶天士、丁甘仁、张锡纯等。最喜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傅青主女科》、《医宗金鉴》、《临证指南医案》、《医学衷中参西录》。既要有救死扶伤的精神,也要有精益求精的技能。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保护人体健康,制定本条例。第三十三条未经批准擅自开办中医医疗机构或者未按照规定通过执业医师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取得执业许可,从事中医医疗活动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
单兆伟
单兆伟,1940年10月出生,江苏省通州市人。学医时间:1959年从医时间:1965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张景岳、李东垣。对发展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事业建言献策:中医药以临床疗效为根本生命,中医工作者须树立临证第一的观点,坚定信念,加强基本功,多读书、多临证,衷中参西,为广大患者服务。
-
裘沛然
裘沛然为现代中医针灸学家。浙江慈溪人。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首届“上海市名中医”。长期从事中医针灸理论和临床研究,在中医基础理论、各家学说、针灸经络、养生等领域颇多见解。主要著作有《新编中国针灸学》《中医历代各家学说》《中国中医独特疗法大全》《针灸学讲义》等。
-
高忠英
此外,还发表了多篇论文,如“方剂辨疑”、“大青龙汤倍麻黄的实质”、“银翘散的君药问题”,又如在研究方药配伍规律方面发表了“五脏补益法”、“引火归原法的实质与运用”、“临床处方药物配伍规律探讨”等文章,同时参加了编写《实用中医学》、《实用中医营养学》,以及《徐大椿医书全集》的注释工作。
-
恽铁樵
恽铁樵(1879-1935年)近代医家。恽体素弱,经中、西医诊治,未奏效。他先后两次开办“铁樵中医函授学校”,宣传他的主张,培养新一代的中医人才,并撰写了大量的医着,辑为丛书出版,书名为《药庵医学丛书》,共八辑,对温病、热病、妇儿科等方面中西医汇通的医治经验、方剂使用记录,还有医案记载等都留下宝贵的纪录。
-
施今墨
施今墨(1881-1969年)现代医家。浙江萧山人。1929年参加抗议余云岫等废止中医提案活动。学术上主张中西医结合。从事临床工作数十年,经验甚丰,尤善治杂病,用药不泥成方,灵活善变。先后担任北京医院中医顾问,北京中医学会顾问。所传《施今墨医疗经验集》、《施今墨医案》、《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等,均系门人所辑。
-
余云岫
余岩(1879-1954),字云岫,浙江镇海人,早年研究中医学,后留学日本。他对中医古典文献的训诂考据,有相当造诣,例如他所写的《古代疾病名候疏义》即考证古代疾病的源流,有益于疾病史研究。但他研习中医,多从西医的观点出发,认为中医理论不科学,并受日本明治维新时取缔汉方医学影响,主张“废医存药”。
-
宁亚功
宁亚功,男,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颈腰椎病为主的骨关节疾病、前列腺疾病及中医药防治训练伤等方面造诣颇深。他用“三消并治,补泻同施”的综合平衡疗法治疗糖尿病,对初发的2型糖尿病约30%可望治愈。
-
余岩
余岩(1879-1954),字云岫,浙江镇海人,早年研究中医学,后留学日本。他对中医古典文献的训诂考据,有相当造诣,例如他所写的《古代疾病名候疏义》即考证古代疾病的源流,有益于疾病史研究。但他研习中医,多从西医的观点出发,认为中医理论不科学,并受日本明治维新时取缔汉方医学影响,主张“废医存药”。
-
田金洲
他的主要论著有:①《中医老年病学》1995北方十省市区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②《中医老年病学》1997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三等奖③《临床中医内科学》1997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④复方大黄制剂对老年小鼠大脑皮质和海马ChAT,AchE活性及Ach含量影响的研究,中国老年学杂志1999;5⑥血管性痴呆研究述评,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
-
傅斯年
傅斯年(1896—1950)是一位反对中医的代表人物,他是史学大师,也是一位近代中国的典型知识份子—心直口快、有话直说。这岂不是明显表示中国人的脑筋仿佛根本有问题?”在整段话中,傅斯年把中医、西医的论争归咎于教育的失败,而教育在他定义中,当然是指现代化的西方教育,也就是以现代科学为基准的教育。
-
陈文伯
陈文伯,中共党员,河北永清人,1936年出生。数十年来发表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论文百余篇,著有《男性不育证治纲要》、《中国实用男性学》、《男科新论》、《男性性功能障碍》等学术专著10余部、其多项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其中一项还入选了《中国“八五”科学成果选》。
-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指在西医诊断的前提下,进行中医辨证论治。它是中西医主要在诊断方面的结合,是目前中西医结合的途径和方式。在中医传统的理论和临床中,常以症状命病.根据病辨析症状的属性特点,进行辨证论治,辨证与辨病有机结合,这与本条所讲的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含义不同。
-
岳美中
岳美中(1900-1982年)近现代医学家。原名钟秀,号锄云。行医于冀北、鲁西一带,曾组织“锄云医社”,疗疾执教。1949年后,历任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内科主任及研究生班主任、教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第五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医药卫生组副组长,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尤长于肾病、肝病、老年病等治疗。
-
余无言
余无言(1900-1963年)现代医家。余氏主张“中医科学化、西医中国化”,提倡不分中西,而应取二者之长,以补己短,熔二者于一炉,故其临证亦熔经方时方于一炉。所著甚丰,有《伤寒论新义》、《金匮要略新义》、《湿温伤寒病篇》、《斑疹伤寒病篇》、《实用混合外科学各论》。另有医案集《翼经经验录》及其他学术论文发表。
-
辨症玉函
所著有《内经素问尚论》、《灵枢新编》、《外经微言》、《本草新编》、《脏腑精鉴》、《脉诀阐微》、《石室秘录》、《辨证录》、《辨证玉函》、《六气新编》、《外科洞天奥旨》、《伤寒四条辨》、《婴孺证治》、《伤风指迷》、《历代医史》、《济世新方》、《琼笈秘录》、《黄庭经注》、《梅花易数》等书行世。”
-
应用中医中药的一般要求
1.各科的诊断、治疗、护理均应积极应用中医中药,取中、西医之长,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并通过总结经验和开展科学研究,逐步做到理论上融会贯通,为发扬和提高中医药学作出贡献。4.运用民间传统疗法、单方、验方、草药,应科学地观察疗效,明确适应证、禁忌证,并加以发扬提高。
-
罗止园
罗止园(1879-1953年)近代医学家、画家。1949年后曾参与组织北京中医学会。临证中西法并用。研究伤寒有得,尝谓中医伤寒系广义之伤寒,当合治伤寒、温病于一炉,撰有《新伤寒证治庸言》四卷(1946年)。另著有《肺痨病自疗法》、《麻疹须知》、《桐xx集》、《实验药物学》等,遗稿有《结核证治发凡》、《骨结核实验谈》。
-
王耀峰
王耀峰,1944年12月出生,江苏省江阴市人。学医时间:1961年从医时间:1964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万全、王肯堂、夏禹铸、陈飞霞、江育仁。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本草纲目》、《幼科发挥》、《证治准绳·幼科》、《医学金鉴·幼科心法》、《幼科铁镜》、《幼幼集成》、《幼科指南》、《幼科释谜》。
-
吴佩衡
吴佩衡现代医家(1886-1971年)。原名钟权。四川合理县人。其师彭思溥,为邑中名医,吴氏尽得其传。1949年以后,历任云南省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云南中医学院院长、《云南医药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著述甚多,计有《中医病理学》、《伤寒论条解》、《麻疹发微》、《伤寒论新注》、《吴佩衡医案》等。
-
江苏省爱婴医院
爱婴医院是以促进母婴健康为中心,以提高产儿科服务质量为核心,为孕产妇和婴幼儿提供科学化、标准化、便利化的健康服务的一类医疗机构,包括妇幼保健机构、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妇产专科医院、儿童专科医院、民营医院等。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和服务国家级绩效评价方案(2022)
对评价前一年发生过经鉴定定性为二级及以上负主要责任医疗事故或发生网络不良舆情的机构,取消当年参加绩效评价的资格。211.管理人群血糖控制率【计算方法】管理人群血糖控制率=年内最近一次随访空腹血糖达标人数/年内己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人数×100%:【数据来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或其他数据来源。
-
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
到2025年,每10万人口康复医师达到8人、康复治疗师达到12人。:以提升康复医疗服务能力为核心,重点加强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三级中医医院康复科和三级康复医院的康复早期介入、多学科合作、疑难危重症患者康复医疗服务能力。包括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部门职责,强化指导评估,加大宣传力度。
-
凌昌全
从事中医临床、保健、教学和科研工作33年。在提出“减轻放化疗毒副反应的中药复方应以益气养阴为原则”学术观点的基础上,研制成功新型中药复方“四生汤”,应用于临床明显提高了放化疗效果;建立了去甲斑蝥素缓释制剂局部注射治疗肝癌的新技术,为中晚期肝癌患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段。
-
吉良晨
尤其对内科疑难杂症、脾胃病、男性病等疾患,运用补益肝肾、调理脾胃等方法,获得良效。吉良晨老师对养生保健延缓衰老之术颇有研究,他把医、武、气三法融于一身,对医疗保健得心应手。撰有《临证治验录》、《中国气功萃义》、《中国气功探密》等3部医学书籍和《内经藏象》、《金匮心得》等百余万字手稿。
-
姚寓晨
学医时间:1938年从医时间:1943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张景岳、陈自明、傅青主、张锡纯。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金匮要略》、《景岳全书》、《傅青主女科》、《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医各家学说》、《方剂学》。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姚寓晨著有《姚寓晨女科证治选粹》一书,发表论文50余篇。
-
金实
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金匮要略》、《临证指南医案》、《医学心悟》、《医学衷中参西录》。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金实主编、副主编《病毒性肝炎中医证治》、《肺脏病学》、《疑难病症的中医治疗研究》、《中医内科学》等著作十余部,发表论文60余篇。研制了生津颗粒、狼疮净等新药。
-
赵荣莱
赵荣莱,中共党员,浙江诸暨市人,1929年4月出生。195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1966年结业于北京市西医学习中医班。对胃肠功能性疾病“注意调畅气机,调养情志”的认识与现代医学所观察到的“精神和行为异常为肠易激综合征的表现之一,由精神异常所引发的以消化道乃至全身器官功能改变则是该病的发生机制之一”完全符合。
-
刘沈林
刘沈林,1949年生,江苏省南京市人,医学硕士,教授,主任医师,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博士生导师。单位:江苏省中医院(邮码:210029)最擅长治疗的疾病:中医脾胃病,对消化系肿瘤的诊治尤有心得。长期师从徐景藩教授,2007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
-
丁甘仁
丁甘仁即丁泽周。字甘仁,江苏武进孟河人。对外感热证颇有心得,宗《伤寒论》而不拘于仲景方。平素善于运用和胃健脾、益气托毒以扶正祛邪。尤善于疗烂喉痧一症,以营卫气血辨证为纲,运用汗、吐、下、清,灵活机变,活人无数,并以其心得著成《喉痧证治概要》。近代名医如秦伯未、章次公、程门雪、黄文东等,皆出其门下。
-
张琪
单位:常州市中医医院(邮码:213003)最擅长治疗的疾病: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及内科疑难杂病。张琪(男):张琪,男,汉族,九三学社成员,中共党员。他行医75年,恪守医德,将自己多年来积攒的秘方和临床经验向社会公开,在中西医结合、和谐医患关系构建、中医学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示范。
-
丁泽周
丁甘仁即丁泽周。字甘仁,江苏武进孟河人。对外感热证颇有心得,宗《伤寒论》而不拘于仲景方。平素善于运用和胃健脾、益气托毒以扶正祛邪。尤善于疗烂喉痧一症,以营卫气血辨证为纲,运用汗、吐、下、清,灵活机变,活人无数,并以其心得著成《喉痧证治概要》。近代名医如秦伯未、章次公、程门雪、黄文东等,皆出其门下。
-
电子计算机辨证论治
电子计算机辨证论治是用电子计算机模拟中医的辨证论治的理论或经验,代替医师进行临床诊治的方法。祖国医学的核心是辨证论治,它是由四诊接收症状变量系统信息,根据中医理论,分析人体状态的“辨证”。因此,它是一种不打开“黑箱”来调节、控制人体“黑箱”的体系。
-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又称辨证施治,是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疾病的思维方法和过程,是中医治病的基本特点之一。辨证论治也包括中医理论贯穿在预防与养生实践中的过程。所谓辨证,即通过四诊八纲、脏腑、病因、病机等中医基础理论对患者表现的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辨别为何种病证。
-
顾国龙
顾国龙,1934年6月出生,江苏省南京市人。学医时间:1958年从医时间:1964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孙思邈、朱丹溪、喻嘉言、王清任、张锡纯、傅宗翰。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热论》、《医林改错》、《医学衷中参西录》。
-
周奚钟
周奚钟,1948年7月出生,江苏省无锡市人。学医时间:1966年从医时间:1969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张景岳、李东垣、叶天士、秦伯未、朱良春。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杂病论》、《脾胃论》、《景岳全书》、《临证指南医案》、《谦斋医学讲稿》。1995年获无锡市振兴中医杏林奖先进个人。
-
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同时也认识到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不断受自然界的影响,人类在能动地改造和适应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用这种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问题的思想方法贯穿于对疾病的诊断治疗,而不是单从局部的病变着眼,这种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