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半身不遂

中医病证名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iǎo ér bàn shēn bú suí

2 注解

小儿半身不遂为病证名,指小儿肢体一侧运动障碍或完全丧失[1]。《医林改错》:“小儿半身不遂,自周岁至童年皆有,突然患此者少,多半由伤寒瘟疫痘疹、吐泻等病后元气渐亏,面色青白,渐渐手足不动,甚则手足筋挛,周身如泥塑。”本证常由脊髓灰质炎、脑炎、脑膜炎、脑部外伤肿瘤等引起[1]。治宜针灸为主。针灸治疗:上肢,取肩髃曲池列缺少商合谷手三里;下肢,取解溪风市阳陵泉足三里环跳,邪盛者用泄法,邪退正虚,或无外邪者用补法[1]

参见小儿麻痹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为病证名,属痿证痿躄的范围[2]。多由风湿热之邪内窜经络所致,不同于一般温邪袭肺或暑湿壅阻肠胃[2]。《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张,软短为拘,弛张为痿。”临床表现早期类似感冒,如发热呕吐腹泻[2]发生麻痹前期多有面赤,咽红,出汗,全身肌肉疼痛拘急四肢颤震等[2]。治宜通利湿热,祛风通络[2]。若病毒内窜,可出现嗜睡昏迷,抽搦,项强喘促吞咽困难等症,治宜息风镇静,或定喘降逆[2]。本病进入麻痹期,瘫痪可发于身体各部,常见于四肢,尤以下肢为多见,治宜疏风通络,调和气血,可用独活寄生汤加减;如面部瘫痪,可用牵正散加减,或针刺颊车地仓合谷[2]。若此期未能恢复[2]。日久引致肌肉萎缩关节变形等,即为小儿麻痹后遗症[2]。治宜补益肝肾,温通络脉,可用虎潜丸活络丹金刚丸[2]。并积极配合针灸按摩治疗,上肢瘫痪肩髃肩髎曲池大椎;下肢瘫痪足三里解溪环跳风市阳陵泉;腹肌瘫痪中脘梁门气海;颈肌瘫痪天柱、天,鼎、天容[2]

3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4.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6.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治疗小儿半身不遂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小儿半身不遂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小儿半身不遂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小儿半身不遂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