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痹

中医病证名 中医诊断学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ròu bì

2 英文参考

syndrome manifested as myalgia,numbness and flaccidity[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flaccidity of limb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注解

肉痹为病证名[1]。指虽能饮食而四肢活动迟钝、不能收持之病证[1]。《黄帝内经素问·四时逆从论》:“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华氏中藏经·论肉痹》:“肉痹者,饮食不节,膏粱肥美之所为也。脾者肉之本,脾气已失,则肉不荣,肉不荣则肌肤不滑泽,肌肉不滑泽,则腠理疏,则风寒暑湿之邪易为入,故久不治则肉痹也。肉痹之状,其先能食而不能充悦,四肢缓而不收持者,是也……宜节饮食以调其脏,常起居以安其脾,然后依经补泻以求其愈尔。”

参见肌痹

肌痹为病证名[2]。出《黄帝内经素问·痹论》。

1.肌痹寒湿侵袭肌肤所致的痹证[2]。又名着痹湿痹[2]。《黄帝内经素问·长刺节论》:“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圣济总录》卷十九:“肌痹,其状皮肤弗营,肌肉𤸷(同顽)厚而不仁是也。”《张氏医通》卷六:“肌痹者,即著痹湿痹也。留而不移,汗出,四肢痿弱,皮肤麻木不仁精神昏塞。”治宜天麻丸细辛汤、神效黄芪汤、五痹汤等方[2]

2.肌痹脾痹[2]。《症因脉治》卷三:“脾痹之症,即肌痹也。四肢怠惰,中州痞塞,隐隐而痛,大便时泻,面黄足肿,不能饮食,肌肉痹而不仁。”

4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16.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80.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治疗肉痹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肉痹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肉痹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肉痹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