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róng jiě dù

2 注解

溶解度是指一定pH值和一定温度下某化合物溶于~定体积溶剂中的程度,用mg/nit表示。药物木被溶解就不可能在胃肠内被吸收药物容易溶解,就容易被吸收吸收就越广泛。

溶解度是指在~定温度和压力下的饱和溶液的浓度称为某溶质在某溶媒中的溶解度

在一定条件(温度、压力)下,一定量的溶剂溶解溶质达饱和时,所含溶质的量称为溶解度。任何一种表示浓度的单位都可用来作为溶解度的单位。因此,根据工作需要溶解度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表示法,通常用一定温度下,100克溶剂形成饱和溶液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单位为克)表示。

3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物质溶解度大小与很多因素有关,主要决定于溶质溶剂的本性以及外界的温度和压力。

温度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可以通过实验绘成的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个别物质如醋酸钙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反而减小。还可看到硫酸钠溶解度曲线,在32.4℃时出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因为32.4℃左右时,硫酸钠的存在形式不同。在32.4℃以下,与饱和溶液平衡的固体是含结晶水的硫酸钠Na2SO4·10H2O,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在32.4℃以上,与饱和溶液平衡的固体是无水硫酸钠Na2SO4,随温度上升而溶解度减小。

利用在不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不同这一性质,可以进行物质的提纯以除去其中杂质。在实际工作中,常将要是纯的物质先加热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使其成为饱和或接近饱和溶液,趁热滤去不溶性杂质,然后溶液冷却,这时因物质的溶解度减小,势必从溶液中析出结晶,而可溶性杂质由于含量少,远未达到饱和而留在母液中。最后过滤,使析出的结晶母液分离而得到较纯物质。这种操作称为重结晶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物质在温度降低时,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量虽超过了该温度下饱和溶液所含溶质的量,溶质也不析出,这种溶液称为过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是不稳定的体系,稍一振荡或投入一小颗粒结晶,多余的溶质立即从溶液中析出而成为饱和溶液

气体溶解平衡是指在密闭容器中,溶解在液体中的气体分子与液体上面的气体分子保持平衡溶解平衡时,气体在液体中的浓度就是气体溶解度。通常用1体积液体中所能溶解气体的体积表示。

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也可以看出,不同的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相差很大,这与气体溶剂的本性有关。H2,O2,N2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因为这些气体溶解过程中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称为物理溶解。而CO2,HCL,NH3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因为这些气体溶解过程中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称为化学溶解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除与气体的本性、温度有关外,压力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也比较大。压力和分压的单位是帕(或帕斯卡,符号Pa),通常用千帕(符号kPa)表示。101.325kPa(或101325Pa)相当于过去1atm(1大气压),133.32Pa相当于1mmHg。

一种液体在另一种液体中的溶解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两种液体完全互溶,如乙醇与水、甘油与水等。第二种是两种液体部分互溶,如乙醚与水等。第三种是两种液体完全不溶,如苯与水、四氯化碳与水等。

4 溶解度的利用

将两种互不混溶的液体放在同一容器中,就会分成两相,密度大的一相的在下层,密度小的一相在上层。在一定温度下,一种溶质在相互接触的两种互不混溶的溶剂中,溶解平衡时,溶质在两相中的浓度比是一个常数,这一定律称为分配定律。可表示如下式:

CA/CB=K (1-2)

式中CA、CB分别表示溶质溶剂A、B中的浓度;常数K称为分配系数,它与溶质溶剂的本性、温度及压力有关。

根据分配定律的原理,利用同一溶质在互不混溶的两种溶剂溶解度的差别,可以选取适当溶剂,从另一溶液中将溶质提取出来。这个过程称为萃取

萃取是一种有效的提纯、分离技术。为了充分使用一定量的萃取剂以提高萃取效率,采取每次少量,多次萃取方法,要比一次用完萃取的效果好得多。反复多次萃取萃取就可接近完全。

5 溶解度表示法

溶解度系指在一定温度(25度±2度)时,溶质溶剂中的最大溶解限度。根据《中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药品的溶解度用下列名词表示: 极易溶解:系指溶质1g(ml)能在溶剂不到1ml中溶解; 易溶:系指溶质1g(ml)在溶剂1-不到10ml中溶解; 略溶:系指溶质1g(ml)能在溶剂30-不到100ml中溶解; 微溶:系指溶质1g(ml)能在溶剂100-不到1000ml中溶解; 极微不溶:系指溶质1g(ml)能在溶剂1000-不到10000ml中溶解几乎不溶或不溶:系指溶质1g(ml)在溶剂1000ml中不能完全溶解

编辑: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