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附骨疽

中医学 中医外科学 疮疡 中医诊断学 附骨疽 无头疽 中医病名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jí xìng fù gǔ jū

2 英文参考

acute suppurative osteomyeliti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急性附骨疽(acute bone-attaching abscess acute suppurative osteomyelitis)为病名[1]。是指发病急,寒战高热,局部肿痛,或形成脓肿阶段的附骨疽[2]急性附骨疽多发于四肢长骨,局部胖肿,附筋着骨,推之不移,疼痛彻骨,溃后脓水淋漓,不易收口,可成窦道损伤筋骨[2]

4 急性附骨疽病因病机

急性附骨疽因毒邪深袭,附着于骨而成[2]

5 急性附骨疽症状

急性附骨疽多发于四肢长骨,局部胖肿,附筋着骨,推之不移,疼痛彻骨,溃后脓水淋漓,不易收口,可成窦道损伤筋骨[2]

发病急,寒战高热,局部肿痛,甚至出现抽搐昏迷头痛恶心呕吐[2]

6 关于附骨疽

附骨疽(bone-attaching abscess suppurative osteomyelitis)又名附骨痈多骨疽朽骨疽。是指毒邪深袭,附着于骨的化脓性疾病[2]。属无头疽。相当于化脓性骨髓炎[2]

详见附骨疽条。

7 关于慢性附骨疽

慢性附骨疽(chronic bone-attaching abscess chronic suppurative osteomyelitis)为病名[3]。是指由急性期经久迁延而成,或开放性骨折染毒而发,以形成窦道,排出脓液或死骨为特征的附骨疽[3]慢性附骨疽多发于四肢长骨,局部胖肿,附筋着骨,推之不移,疼痛彻骨,溃后脓水淋漓,不易收口,可成窦道损伤筋骨[3]

详见慢性附骨疽条。

8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02.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07.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治疗急性附骨疽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急性附骨疽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