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 中医病证名 疮疡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f à(头发)

fā(病证名)[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2 英文参考

hair(头发)[朗道汉英字典]

cellulitis(病证名)[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发:1.头发;2.病证名。

4 头发·发

发指头发[1]。又名血余[1]。为肾之外华[1]。发的生长状态,是肾气盛衰的反映[1]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肾气实,发长齿更。”“……肾气衰,发堕齿槁。”

5 病证名·发

发(cellulitis)为病证名[1]。出《刘涓子鬼遗方》。是指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2]。“痈之大者名发。”说明发的病变范围较痈为大。故一般把来势迅猛而病变范围大于痈的外疡称之为发。其特点是在皮肤疏松的部位突然红肿蔓延成片,灼热疼痛,红肿以中心最为明显,而四周较淡,边缘不清,有的3~5天后皮肤湿烂,随即变成褐色腐溃,或中软而不溃,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

发的名称,因发病部位、病因及病情不同而命名各异[2]。如乳发、足背发、环项发[2]

外科精义》云:“夫五发者谓疽发于脑、背、肩、髯、鬓是也。”

生于结喉处的,称为锁喉痈;生于臀部的称为臀痈;生于手背部的,称为手发背;生于足背的,称为足发背

发相当于西医的疖、痈并发蜂窝组织炎急性蜂窝组织炎

5.1 乳发

乳发又名发乳,俗称脱壳乳痈,为乳痈之严重者[3]。溃则皮肉尽腐,迅速扩大,如治疗不当,易伤囊隔,终成漏证,久不收口[3]。早期治宜舒肝理气、清胃热通乳散结,方用瓜蒌牛蒡汤橘叶散和乳汤内服;如意金黄散蒲公英捣烂外敷;或隔蒜灸之;或葱一握洗净,连须捣烂作饼,置患处,以茶杯盛热灰,覆葱上热熨之;或南星末调敷;或玉簪花根加盐少许,共捣如泥外敷;鹿角尖磨汁敷之;若脓成宜服托里透脓汤,并于脓肿处切开排脓,余按一般溃疡处理[4]

5.2 足背发/足发背/脚发

脚发又名足发背脚背发足跗发龟毒蛇沿毒。泛指足部的结毒肿痛,多发于足背[5]。因三阳湿热乘虚下注或外伤瘀血化热、或足三阴经精血亏损所致。初起全身寒热,患部坚硬红肿[5]

足背发的治疗:如疼痛作脓者,多属湿热下注,预后较好;宜服仙方活命饮木瓜牛膝;外用隔蒜灸或用蜜捣菊花叶芙蓉叶等分外敷[5]。若色微赤肿、脓清、久不愈合,属精血亏损;宜用六味地黄汤补中益气汤随证取用;色黯不溃者,用桑枝灸以行郁滞助阳气,并服十全大补汤八味丸健脾胃滋化源[5]。由于足背多骨,肉少皮薄,下肢末梢血循较差,故痈疽发于足背者,消退或成脓均较迟缓,愈合较难[5]

5.3 环项发

环项发又名落头痈,因发于颈项之周围而名[6]。见症因初发部位不同而异[6]。发于哑门穴下者,多发寒热,拘踡,闷乱,纳少;如颈项俱肿者,乃毒流少阳,多险症[6]

环项发的治疗:治宜清热疏风解毒活血[7]。可用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等;外用金黄膏贴敷,腐肉不去用九黄丹五五丹;若疮面大,腐肉难脱,则应手术切除,腐去用生肌散生肌玉红膏[7]。初起疮形平塌,根形漫肿,色晦暗,不甚疼痛,成脓迟,脓质清稀,神疲少食,面色无华,脉数无力,舌绛或淡者属虚证[7]。若偏于阴虚者,内服竹叶黄芪汤;若气血双虚者,内服托里消毒散外治法实证,同时可加桑柴火烘法[7]

6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51.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52.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73.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02.
  6.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82.
  7.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82.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治疗发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发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发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