腭口线虫病

皮肤性病科 疾病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è kǒu xiàn chóng bìng

2 英文参考

ganthostomiasis

3 注解

4 疾病别名

扬子江浮肿 长江水肿

6 疾病概述

本病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如泰国、缅甸等国以及中国和日本。棘腭口线虫寄生于犬、猫及其它食肉动物体内。人的感染多因生食鱼、泥鳅、蛙、鸡、鸭或猪肉所致,也可因生饮含剑水蚤的污水而感染。由于人并非本虫的适宜宿主幼虫在体内的移行可持续10年以上,但不再继续发育幼虫移行所至几乎遍及全身,包括咽喉、耳、眼、面部、胸部、腹部等。所致病变包括炎症损害及游走性肿块脓肿等是由于幼虫移行所引起的机械性损伤以及虫体周围的炎症、虫体的毒素变态反应所造成。诊断结合病例有生食或米生食肉类病史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并从病损部位取出虫体镜检确诊。同时应注意必须与钩蚴移行症、皮肤并殖吸虫病及蝇蛆病进行鉴别诊断。治疗主要靠取出虫体。

7 疾病描述

本病亦称内脏游走性幼虫病或称皮肤腭口虫病,是内脏游走性幼虫病的一种,大多数是由有棘颌口虫感染所引起。该病主要发生在日本、泰国、缅甸,我国多发生在长江流域一带,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均有报告。该病首先由日本人发现于我国长江流域,故日本人称该病为“扬子江浮肿”。

8 症状体征

人被感染后经数日或数周的潜伏期,开始出现发热腰痛胃痛肋间神经痛呕吐荨麻疹等前驱症状,经1周左右消退再经1周进入皮下或肌肉,在患处迅速出现局限性、游走性、复发性、炎症性的包块或硬结,表面色鲜红,触之较硬,有瘙痒和触痛。皮损多发生四肢、躯干、阴部、头面等部位,很类似血管性水肿,故有人称之“长江水肿”(扬子江浮肿)。包块消退较慢,可持续1~2周或更长时间,幼虫可在组织中存活数年,消退后遗留蚕豆大小的硬结,表面皮肤可有少量鳞屑色素沉着斑片幼虫极少有移行到表皮内者,若潜行在表皮内即为匐行疹

若侵犯肺、脑等脏器可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头痛癫痫、肢体痉挛等症状。若侵犯眼部可出现虹膜炎、睫状体炎甚至失明。侵犯泌尿系统可出现膀胱炎、肾盂炎,有时能从尿中检出活虫。如虫体停留于组织内可形成结节性、条索状肿块,表面可见小的出血点,血中的白细胞,尤其嗜酸性粒细胞常有明显的增多。

9 疾病病因

该病由有棘颌口线虫或猪颌口虫的幼虫侵入皮肤引起。颌口虫成虫寄生于狗、猫、猪等动物的肠道内,人是颌口虫的迷入宿主。在其生活周期中有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是剑水蚤,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及爬虫类、两栖类、鸟类、哺乳类等动物。

10 病理生理

若人吃了未煮熟含有颌口虫幼虫的淡水鱼、鸡肉等,这种幼虫即可在人的皮肤内脏寄生。有时幼虫也可离开鱼体而进入水中,随饮水进入人体,首先通过胃肠壁到达肝门静脉系统幼虫在肝内产生广泛性损害,幼虫离开肝脏后进入皮下组织肌肉或肺、脑、眼等脏器,产生游走性包块。由于人体不是该虫的适应宿主,在人体内是不会发育成虫的。

病理变化:在包块内可查见颌口虫的幼虫,周围有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和异物巨细胞浸润

11 诊断检查

四肢或躯干等处出现游走性、炎症性、局限性的包块,结合病患者有吃生鱼或未煮熟的鱼、鸡的病史,在流行区要考虑本病的可能。在包块内查到虫体可确诊。

本病要和血管性水肿鉴别,后者多发生皮肤松弛部,如口唇眼睑包皮、外阴等处,常为突然出现的局限性、水肿性包块,表面皮肤不红,触之柔软,无疼痛和压痛,一般消退较快,易复发。

12 治疗方案

若损害不深可用液氮冷冻治疗。皮损不多可手术切除。若皮损广泛可注射酒石酸锑钾溶液有较好的效果。亦可口服噻苯达唑,每日3次,每次50~100mg,7~10d为一疗程。对浅表性的皮疹也可喷射氯乙烷

13 预后及预防

在流行区不吃生鱼或未煮熟的鱼、鸡肉,不饮生水,捕杀带有该虫的家禽。及时治疗患者,消灭传染源

14 特别提示

本病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如泰国、缅甸等国以及中国和日本,我国少见,但近年来有增多趋势。

棘腭口线虫寄生于犬、猫及其它食肉动物体内。人的感染多因生食鱼、泥鳅、蛙、鸡、鸭或猪肉所致,也可因生饮含剑水蚤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