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证名 望皮肤 中医诊断学 中医内科学 望诊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bān

2 英文参考

macula[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macula[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癍(macula[1][2])为病证名[3]。见《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是指发生皮肤表面的点状、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等各种形状色泽改变,或红,或紫,或黑,或白,或褐,平摊于皮肤上,抚之不碍手的表现[3][3]

丹溪心法·斑疹》:“斑有色点而无头粒者是也。”

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点大而在皮肤之上者为斑。”又:“斑从肌肉而出,属胃。”

4 病因病机

多由外感热病热郁阳明,迫及营血,从肌肉外发所致[3]

5 症状

癍色以红活为佳,若见紫、黑色为热盛毒重[3]。《寿世保元·斑疹》:“大抵鲜红起发稀朗者吉,棕黑者难治。”癍点初见于胸膺部,迅速发展至背、腹及四肢等处,伴见发热口渴引饮,烦躁不安,甚则神昏谵语舌绛而干等症[3]

6 治疗

治以清胃解毒凉血化癍为主[3]方如化癍汤、消癍青黛饮等[3]神昏谵语者,兼用紫雪丹[3]。若里热壅盛,癍出不快者,可酌用下法[3]。《温病条辨·中焦篇》:“斑疹阳明证悉具,外出不快,内壅特甚者,调胃承气汤微和之,得通则已,不可令大泄,大泄则内陷。”癍证虽属热者多,亦有属于虚寒[3]。可见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各种感染菌血症[3]

7 关于阳癍阴癍、虚癍、内伤发癍

7.1 阳癍

阳癍为癍的类型之一[4]。见《明医指掌·癍疹》。又名阳证发癍[4]。指外感热病发癍,属于实热性者[4]

7.1.1 病因病机

多由邪热熏灼营血所致[4]

7.1.2 症状

证见癍出红赤如锦纹发热烦渴,舌红苔黄等[4]

7.1.3 治疗

治宜清热凉血、轻透癍毒,用化癍汤或用水牛角玄参丹皮、银花、薄荷连翘、牛蒂子、人中黄[4]

7.2 阴癍

阴癍为癍的类型之一[5]。见《丹溪心法·斑疹》。又名阴证发癍[5]。指癍之属于虚寒[5]

7.2.1 病因病机

多由体虚内有伏寒。或误进寒凉药等,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所致[5]。《温热类编·伏阴》:“阴癍者因内有伏寒或误进寒凉逼其虚阳浮散于外。”

7.2.2 症状

阴癍亦出胸背手足,但癍稀色淡红,隐而不显,或仅胸部微见数点[5]。伴手足逆冷,口不甚渴,下利清谷舌苔白滑或舌胖苔黑滑,脉虚大或沉微等症[5]

7.2.3 治疗

治宜温阳散寒[5]。选用附子理中汤大建中汤八味汤等方[5]。若内伤生冷,外感寒邪而发阴癍,用调中汤等方[5]

7.3 虚癍

虚癍亦称阴证发癍[6]

7.3.1 病因病机

多由房劳过度,内伤脾肾,外感风寒而致[6]。《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兼证》:“若先由房劳太过,内伤肾阴,及凉遏太过,内伤脾阳,一减退或消失者。”《圣济总录》卷一百十四:“虚聋者肃肃作声。”《丹溪心法·耳聋》:“又有耳触风邪,与气相搏。其声嘈嘈,眼见光,为之虚聋。”多由肾虚气血亏耗,或病后风邪乘袭所致[6]

7.3.2 治疗

阴虚者,宜滋肾丸四物汤肾气丸等方;阳虚者,用八味丸益肾散磁石汤等方[6]。《医述·耳》:“虚聋由渐而成,必有兼证可辨:如面颊黧黑者,精脱少气嗌干者,肺虚;目䀮善恐者,肝虚;心神恍惚惊悸烦躁者,心虚四肢懒倦,眩晕少食者,脾虚。”

7.4 内伤发癍

内伤发癍为癍的类型之一[7]

7.4.1 病因病机

医学入门》卷五:“内伤发斑,轻如蚊迹疹子者,多在手足,初起无头疼身热。”又名内伤[7]

7.4.2 症状

丹溪心法·斑疹》:“内伤斑者,胃气极虚,一身火游于外所致。”

7.4.3 治疗

治以补虚为主[7]。用调中益气汤黄芪建中汤大建中汤等方[7]

8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69.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32.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44.
  6.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68.
  7.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4.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治疗癍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癍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癍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癍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