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痧

中医病证名 中医诊断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yīn shā

2 英文参考

yin sha diseas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阴痧:1.痧证腹痛而手足冷者;2.猝然而发的四种重危痧证;3.冷痧

4 痧证腹痛而手足冷者·阴痧

阴痧(yin sha disease[1])为病证名[2]痧证之一[2]。是指感受时疫秽浊之气,以腹痛,手足冷等为常见症的痧证[2]

4.1 症状

痧证腹痛而手足冷者[2]。《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阴痧腹痛而手足冷者是也,宜用火焠;或因秽气所触而致。”

4.2 治疗

藿香汤[2]

5 猝然而发的四种重危痧证·阴痧

阴痧为病证名[2]痧证之一[2]。为猝然而发的四种重危痧证[2]。见《痧证指微·阴症》。《痧证指微·阴症》:“有四症,俱猝然而发。”

5.1 分类

其一症,头面周身四肢俱冷,手足摇动,牙关咬紧,不言眼定,头摇脚掉,手足面容变黑色,如六脉全无,元气已脱,多不治[2]。宜急刺人中穴、并舌尖、十手指尖、十脚趾尖及两曲池穴,刺出微血[2]

其二,猝然身热暴躁,叫号不出,头摇脚掉,牙关紧闭,不言,眼定,身强,六脉全无,初则面红,渐渐紫暗,而变黑色者不治。宜先用麻油以牙刷柄撬开牙关,灌入,再以绿豆煮清汁一碗冷服[2]。苏后能言,再刮臂臑曲池肩井风府膏肓命门[2]

其三先患伤寒未愈,又感痧邪,身手如冰,寒颤不语[2]。脉息全无,面黑色者,亦属逆症[2]。所治刮刺同前,药用砂仁木香槟榔青皮、广皮、灯心阴阳水煎[2]

其四先患伤寒未愈,复感邪,腹痛泄泻,初不发热,渐渐发热,热极不语[2]。刮针俱同前,仍服前药如芦粟梗五钱、石榴皮三钱、伏龙肝三钱、江鱼背脊刺三钱炙,俱炙干研末蜜丸,每日空心服二钱,泻止而伤寒亦愈[2]

6 冷痧·阴痧

阴痧为病证名[2]痧证之一[2]。即冷痧[2]。《痧症度针》卷上:“阴痧,俗称冷痧。”为痧证之一[3]。《痧症度针》卷上:“阴痧,俗称冷痧。人当夏月乘凉于深堂广厦之中,消暑于冰雪瓜桃之类,遂致遏郁清阳阴寒内沍,伤脾败胃,凝结成痧者有之;又或寒凉败脾,食痰内滞,或夜凉失被,触犯外邪;又如暑天行路,骤饮冰浆,酷日操劳,多啖生冷。发则呕泻、腹痛面白唇青,汗出肢冷,甚则畜血唾血,寒僵热溢,阴极似阳;或为盘肠、吊脚等痧症,死者,不知凡几也。若以时令温热,辄用寒凉,无不立毙。是当以脾胃为主,疏散温通,以开结滞,加以刮放,自安。”

7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43.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18.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治疗阴痧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阴痧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阴痧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