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尿管切开取石术

手术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ū niào guǎn qiē kāi qǔ shí shù

2 英文参考

ureterolithotomy

3 注解

输尿管切开取石术

输尿管结石,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如服排石汤针刺疗法膀胱镜插管超声碎石或套篮等,或在有条件的地方进行体外震荡波碎石术)多数可得到治愈。只在上述治疗无效时,为了保护肾功能,制止感染以及缓解反复发作的绞痛,才考虑采用开放切开取石术。

4 手术图解

图1 显露上段输尿管

图2 显露中段输尿管

⑴分开肌层,显露腹壁下动静脉

⑵显露输尿管

图3 显露下段输尿管

⑴切开输尿管

⑵取出结石

⑶缝合输尿管

图4 输尿管切开取石术

5 适应

1.输尿管结石直径大于1cm,或表面不规则,呈多角形者。

2.尿路狭窄,或结石位置固定(因有多次感染发作致局部炎症引起较重粘连)者。

3.输尿管结石合并感染经治疗无效,或合并肾盂积水严重威胁肾功能者。

4.双侧输尿管结石梗阻引起尿闭者。

6 术前准备

肾切开取石术同。但手术当日术前应摄腹部平片,以便最后判定结石位置和是否已排出体外。

7 麻醉

硬膜外麻醉腰麻

8 手术步骤

1.体位 输尿管上段取石术的体位肾切除术,中段及下段取石术取仰卧位,病侧可稍垫高。

2.显露输尿管

显露上段输尿管[图1]:

切口:上起第12肋尖或略下,下至髂前上棘内上方。

⑵切开肌层:切开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及腹横肌。在切断腹横肌时,注意避免损伤肋下神经血管、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

⑶显露输尿管:进入腹膜后间隙之后,可见输尿管位于腹膜后的腰大肌之前,精索内动、静脉(或卵巢动、静脉)横越输尿管,应加保护,避免损伤

显露中段输尿管[图2]。

切口:上起髂嵴中点上方两横指,顺腹外斜肌纹至腹直肌外缘半月线处。

⑵切开肌层:切开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及腹横肌,进入腹膜后间隙。

⑶显露输尿管:将腹膜及腹腔内容物向内拉开,此处输尿管常与腹膜粘膜,易与腹膜一起被拉开而不易找到。精索内(卵巢血管在此段输尿管的外下侧跨过髂动、静脉

显露下段输尿管

切口:上起髂前上棘内侧约2cm处,向下向腹中线作弧形切口,至耻骨联合上1cm处[图3 ⑴]。

⑵切开肌层:沿肌纹切开腹外斜肌,切断腹内斜肌及腹横肌,再横行切断联合肌腱,必要时可切开腹直肌前鞘。肌肉切开后,在切口下角可看到腹壁下动、静脉,应避免损伤[图3 ⑴]。必要时也可将其结扎、切断,以利手术进行。

⑶显露输尿管:在输尿管下段,女性有子宫动、静脉,男性有输精管精索内动、静脉跨越,分离时应注意保护[图3 ⑵]。

3.明确结石部位 用手指沿输尿管触摸,常可摸到一处鼓起的硬性团块,即为结石嵌顿之处。如一时不能明确,应随时参考x线片,然后钝性分离该段输尿管周围组织

4.切开输尿管取石 在结石上、下端各用一纱布带牵拉输尿管,以防结石滑走。在输尿管周围放纱布垫,以防切开输尿管脓液尿液外溢污染然后,纵行切开结石处的输尿管,用弯止血钳或镊子取出结石[图4 ⑴ ⑵]。

5.探查 用吸引器吸尽外溢的尿液。用输尿管导管经输尿管切口插向上、下,上至肾盂,下至膀胱,探查输尿管有无结石、狭窄或其他原因的梗阻。

6.缝合输尿管 用小弯针穿3-0肠线间断缝合输尿管2~3针。缝线仅可穿过外层和肌层,而不穿过粘膜,以免结石再发[图4 ⑶]。取出切口周围的保护纱布垫,将周围的脂肪组织覆盖输尿管缝合处,用1~2针肠线固定脂肪组织

输尿管结石部位炎症较重,需在输尿管切口上端另作一小切口,插入4~5号输尿管导管至肾盂作为引流,由腹壁原切口或另作一小切口引出。

7.缝合切口 检查伤口无出血及异物存留后,在输尿管切口旁置香烟引流。将手术台放平,逐层缝合肌肉、皮下组织皮肤

9 中注意事项

1.术中探查结石位置时避免用力挤压,造成结石滑走,一旦滑走,应在术中拍肾、输尿管膀胱平片,以确定结石的隐蔽部位。

2.输尿管取石部位纵行切开横行缝合,以避免术后发生输尿管切口瘢痕狭窄、肾积水形成。

3.输尿管缝合后,无论留置或未留置支撑导尿管,均需在附近放置香烟引流,以防局部漏尿。

10 术后处理

1.注意伤口渗血及血尿情况。

2.鼓励病人多饮水。

3.继续给予抗感染治疗。

4.若放置输尿管引流,一般在术后9~10日取出。取出后,伤口有少量漏尿,数日后多能自行愈合,少数可延至2~3周后愈合。

5.香烟引流一般于手术后3日拔除;如有渗尿等情况,可适当延长。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