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蛾痧

中医病证名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pū é shā

2 英文参考

sore laryngalgia[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注解

扑蛾痧为病名[1]痧证之一[1]。《痧症全书》卷中:“痰涎壅盛,喘急如锯,痛若喉蛾,但喉蛾内肿胀,痧只痛而无肿胀,形若急喉风,但喉风痛而不移,痧痛则无一定,且痧有痧筋可辨也。”《病源辞典》谓:“多由热壅肺胃,痰涎壅盛,或感受时邪所致。”症见喉间痛而不肿,痛无定处,手足肩背痧筋可寻[1]。治宜疏风清热[1]。用甘菊花、牛蒡子薄荷、苏梗、川贝金银花连翘枳壳桔梗乌药等煎水服[1]。或可以冰硼散吹喉[1]

参见痧:痧为病名[2]。指感触秽浊不正之气而出现腹痛、吐泻等症[2]。多见夏秋二季[2]。《痧胀玉衡》卷上:“痧症先吐泻而心腹绞痛者,从秽气痧发者多;先心腹绞痛而吐泻者,从暑气痧发者多;心胸昏闷,痰涎胶结,从伤暑伏热痧发者多;遍身肿胀,疼痛难忍,四肢不举舌强不言,从寒气冰伏过时,郁为火毒而发痧者多。”《急救痧症全集》卷上:“痧者,厉气也,入气分则作肿作胀,入血分则为蓄为瘀,遇食积痰火则气阻血滞,最忌热汤热酒。”《古方选注》:“痧者,寒热湿气,皆可以为患,或四时寒湿,凝滞于脉络;或夏日湿热,郁遏于经隧;或鼻闻臭气,而阻逆经气;或内因停积,而壅塞府气,则胃脘气逆,皆能胀满作痛,甚至昏愦欲死。”《痧症全书·论痧》:“古无痧字……惟霍乱条下有不吐泻而腹绞痛者,曰干霍乱,亦名绞肠痧,缘南方体气不实之人,偶触粪土沙秽之气,多腹痛闷乱,名之曰痧,即沙字之讹也。”外治刮法刺法推拿法,内服平安散武侯行军散散痧汤[2]痧证热痧寒痧暑痧瘟痧阳痧阴痧绞肠痧[2]

4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52.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64.
编辑:fengchuile 审核:sun

古籍中的扑蛾痧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