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耳草

中药材 杀虫 解毒 止咳平喘 中医学 中药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mǎ ěr cǎo

2 中医大辞典》·马耳草

马耳草中药名,出自《吉林中草药》,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荩草之别名[1]

2.1 别名

菉竹、黄草、菉蓐草、细叶莠竹、马耳草[2]

2.2 来源及产地

禾本科植物荩草Arthraxon hispidus (Thunb.) Mak.的全草。我国各地都有分布[2]

2.3 性味

苦,平[2]

2.4 功能主治

止咳定喘解毒杀虫[2]

1.治久咳气喘。肝炎、咽喉炎、口腔炎、鼻炎淋巴结炎、乳腺炎煎服:6~12g。[2]

2.治恶疮,疥癣,白秃。捣敷,或煎水洗[2]

2.5 化学成分

茎叶含乌头酸、木犀草素、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荩草素(Arthraxin)[2]

3 《中华本草》·马耳草

3.1 拼音名

Mǎ ěr Cǎo

3.2 别名

竹菜、竹仔菜、竹竹菜、竹叶菜、火柴头、千日晒、大号日头舅、大叶兰花竹仔草、粉节草、大叶兰花草、竹节花

3.3 来源

药材基源:为鸭跖草科植物饭包草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mmelina hengalensis L.[Commelinacavaleriei Levi.]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3.4 形态

饭包草 多年生草本。地下根茎横生,茎上部直立,基部匍匐,多少被毛。叶互生,有柄;叶片椭圆状卵形或卵形,长3-6.5cm,宽1.5-3.5cm,先端钝或急尖,基部圆形或渐狭而成阔柄状,全缘,边缘有毛,两面被短柔毛或疏长毛或近无毛;叶鞘近膜质,有数条脉纹;苍片漏斗状,长约1.2cm,宽约1.6cm,与上部叶对生或1-3个聚生,无柄或具极短柄。聚伞花序数朵,几不伸出苞片,花梗短;萼片3,膜质,其中2片基部常合生;花蓝色,花瓣3,直径约8mm;雄蕊6,能育雄蕊3,花丝丝状,无毛;子房长圆形,具棱,长约1.5mm,花柱线形。蒴果椭圆形,膜质,长约5mm。种子5颗,肾形,黑褐色,表面有窝孔及皱纹。花期6-7月,果期11-12月。

3.5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田边、沟内或林下阴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河北、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3.6 化学成份

全草含正二十八醇(octacosanol),正三十醇(triacontanol),正三十一醇(dotriacontanol),见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以及苄基腺嘌呤(benzyladenine),并含飞燕草素-3-对-香豆酸葡萄糖甙(delphinidin-3-P-coumaric acid-glucoside)。 叶、花中含花色甙(anthocyanins),主要是矢车菊素3,3′,7′-三葡萄糖甙(cyanidin-3,3′,7′-triglucoside)、飞燕草素三葡萄糖甙(delphinidin triglucoside)及对-香豆酰基飞燕草素-3,5-二葡萄糖甙(P-coumaroyl-delphinidin-3,5-diglucoside)等。

3.7 性味

苦;寒

3.8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主热病发热;烦渴;咽喉肿痛热痢热淋痔疮疔疮痈肿;蛇虫咬伤

3.9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煎水洗。

3.10 摘录

《中华本草

4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5.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83.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用到中药马耳草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用到中药马耳草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