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尾

中药材 清热利湿 清热解毒 止血 中医学 中药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kǒng què wěi

2 英文参考

sarel spleenwort herb[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中国蕨科植物野鸡尾的全草·《中医大辞典》·孔雀尾

孔雀尾中药名,出自《福建中草药》,为《广西中药志》记载的小叶金花草之别名[1]

3.1 别名

孔雀尾小野鸡尾金花草凤尾连解毒[2]

3.2 来源及产地

中国蕨科植物野鸡尾Onychium japonicum(Thunb.) Kuntze的全草,广布长江以南各地,北到河北西部,河南南部和秦岭南坡[2]

3.3 性味

苦,寒[2]

3.4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湿止血[2]

1.治风热感冒急性胃肠炎痢疾黄疸咳血吐血便血尿血小便不利,煎服:15~30g[2]

2.治疔疮外伤出血,烧烫伤,研粉调敷[2]

3.5 化学成分

叶及根茎野鸡尾二萜醇A~C,蕨素M,瓦希利毒苷及山柰酚苷等[2]

4 鳞始蕨科植物乌蕨的全草根茎·《中医大辞典》·孔雀尾

孔雀尾中药名,出自《广东中草药》,为《广西中药志》记载的大叶金花草之别名[2]

4.1 别名

金花草、雉鸡尾、孔雀尾乌韭、细叶凤凰尾[3]

4.2 来源及产地

鳞始蕨科植物乌蕨Stenoloma chusana (L.)Ching的全草根茎[3]分布长江以南各地,西至四川、云南,北达陕西[3]

4.3 性味

苦,寒[3]

4.4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湿止血[3]

1.治风热感冒咳嗽扁桃体炎腮腺炎,肠炎痢疾,肝炎,白带吐血便血尿血[3]。煎服:30~60g[3]

2.治痈肿,汤火伤,鲜叶捣敷或干叶研末调敷[3]

4.5 化学成分

叶含牡剂素、丁香酸、原儿茶醛、原儿茶[3]

4.6 药理作用

本品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人型结核杆菌抑制作用全草煎剂给小鼠灌胃,对眼镜蛇毒有保护作用[3]全草醇提物可降低小鼠砷中毒死亡率[3]

5 铁角蕨科植物华中铁角蕨的全草、根·《*辞典》·孔雀尾

5.1 出处

《湖南药物志》

5.2 拼音名

Kǒnɡ Què Wěi

5.3 别名

凤尾蕨(《浙江中药资源名录,),青旗草、见血生(《广东中医》3(5):26,1958),碎叶金花、退血草地侧柏小凤尾草、细金鸡尾、细叶野鸡尾、细叶路鸡(《湖南药物志》),地柏枝(《贵州药植目录》)。

5.4 来源

铁角蕨科植物华中铁角蕨的全草、根。

5.5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0~20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密被黑色线状披针形或钻形鳞片。叶簇生,叶柄长5~10厘米,细弱,绿色;3回羽状复叶,叶片三角状矩圆形,长5~13厘米,宽2.5~5厘米,最宽处在基部,先端渐尖,羽片卵形,长1.5~3厘米,宽1~2厘米;裂片线形,有细齿1~2枚;叶草质;两面均无毛,绿色。孢子囊群线形,每裂片上1~2枚;囊群盖同形,膜质。

5.6 生境分布

生于山沟中石灰岩上。分布四川、湖北、湖南、贵州、江西、江苏、浙江、福建等地。

5.7 性味

《湖南药物志》:"苦,寒,无毒。"

5.8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止血。治干咳黄疸白浊,肠胃出血,刀伤,疮疡,烫伤。

①《湖南药物志》:"止血生肌,消炎解毒。"

②《贵州药植目录》:"治白浊,刀伤。"

5.9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外用:研末撒、熬膏或捣汁涂。

5.10 附方

①治干咳无痰:孔雀尾一两。水煎服。

②治黄痘:孔雀尾一两,楼梯草一两,茵陈五钱,青蒿五钱,黄栀子五钱,黑豆五钱。水煎服。

③治肠胃出血孔雀尾根一两。水煎服。

④治疮疡汤火伤孔雀尾全草熬膏,外搽或敷患处。(①方以下出《湖南药物志》)

⑤治刀创出血,跌扑破伤:新鲜孔雀尾叶,焙研极细粉末,撒创口上,纱布包好,不须换药。亦可用鲜叶捣取自然汁(加安息香酸适量防腐),以消毒棉花蘸汁贴创口。(《广东中医》3(5):26,1958)

5.11 摘录

《*辞典》

6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11.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3.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4.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用到中药孔雀尾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