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勒伤

其他伤患 颈部损伤 骨科疾病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jǐng bù lè shāng

2 英文参考

injury of strangulation

3 概述

将绳索状物环绕颈部,用手或其他机械力,使该物在颈部绞紧,引起颈部软组织损伤并伴有严重缺氧,甚至窒息而死亡。此种死亡称为勒死或绞死。

勒死常用的工具有绳索、电线、铁链、皮带、布带和长袜等,用这些工具勒紧颈部并打结固定,或再插入棍棒扭转,绷紧绳索以达到勒(绞)死的目的。

颈部勒伤的存活伤员可合并健忘症或者植物状态(植物人)。甲状环状软骨和舌骨均可发生骨折

尽早急救对颈部勒伤伤员至关重要。应立即解除扼勒;立即开放气道,进行心肺复苏术静脉输注脱水剂;待初步复苏后,应做全面、细致的体检及辅助检查。到有条件医院进行正规的心肺脑复苏术

4 疾病名称

颈部勒伤

5 英文名称

injury of strangulation

6 分类

骨科 > 其他伤患 > 颈部损伤

7 ICD号

S19.8

8 颈部勒伤病因

颈部勒伤常由于他杀,也有因精神因素而自杀所致者。

9 病机

勒死与缢死的死亡机制基本相似,两者都是借助于绳索持续性压迫颈部呼吸道和血管,引起脑循环呼吸功能严重障碍,致机体严重缺氧窒息死亡;或通过刺激颈动脉窦迷走神经反射性引起呼吸心跳骤停而死亡。所不同的是,两者机械作用力的方式、大小作用部位不一。近年认为:静脉受压在勒伤致死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10 颈部勒伤的临床表现

单纯性勒伤,除颈部受伤的局部遗留有皮肤擦伤,皮下淤血皮肤青紫,勒伤再大可出现索沟外,临床并无其他特殊表现,但勒伤常可因缺氧而死亡。颈部勒伤一般有下列特征:

10.1 受伤史 

颈部勒伤如未导致死亡,伤员可提供受伤史。多为他杀,自杀少见,根据其绞勒的手段和方式可鉴别两者。

10.2 颈部索沟 

索沟常位于甲状软骨或其以下部位,很少位于甲状软骨上方,即较缢死位置低。索沟一般呈水平环形,深度均匀,其颜色与绳索质地有关。粗糙而坚硬的绳索绞勒,常伴有表皮剥脱,皮下出血,颜色为褐色或深褐色。

10.3 颜面部征象 

扼勒时颈静脉淤血,压力升高,小静脉可破裂出血,形成结膜出血斑,但勒死者颜面部多呈紫绀、肿胀,且多伴点状出血眼球向外微突,舌尖外露等。

10.4 音嘶哑 

扼勒引起的喉和声门上组织水肿,使伤员音嘶哑,甚至不能发音,呼吸时可有喉鸣音。喉头气管出血水肿可在解除扼勒后一段时间才变得明显或加重,故在受伤后24h内需密切观察。

10.5 吞咽困难 

吞咽疼痛为扼勒后最明显的症状

10.6 肺水肿支气管肺炎 

扼勒至濒死的伤员,解除扼勒后,最多死于肺水肿支气管肺炎或ARDS,其原因可能系误吸或中神经损害。

10.7 中枢神经损害 

扼勒时脑组织缺氧,伤员往往有明显的中枢神经损害,甚至昏迷。脑缺血缺氧的时间长短决定预后。短者可能完全恢复正常;长者虽扼勒去除。但由于脑实质的损害,脑血流恢复后脑水肿加重。颅内压上升,反过来又造成脑缺血,形成恶性循环。存活伤员可能遗留精神神经症状,从健忘症至植物状态。

10.8 骨折 

甲状软骨、环状软骨和舌骨均可发生骨折,以甲状软骨骨折为多见。若勒颈暴力较大时,颈椎棘突可发生骨折,颈部X线摄片有助诊断。

10.9 血气分析 

呼吸困难发生心脏停搏的伤员,可有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应做血气分析,若伤员pH值<2时,预后很差。

11 颈部勒伤的并发症

颈部勒伤的存活伤员可合并健忘症或者植物状态(植物人)。甲状环状软骨和舌骨均可发生骨折

12 实验室检查

血气分析:有呼吸困难发生心脏停搏的伤员,可有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应做血气分析,若伤员pH值<2时,预后很差。

13 辅助检查

颈部勒伤伤员的甲状软骨、环状软骨和舌骨均可发生骨折,以甲状软骨骨折为多见。若勒颈暴力较大时,颈椎棘突可发生骨折,颈部X线摄片有助诊断。

14 颈部勒伤的诊断

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即能确诊。

15 颈部勒伤的治疗

尽早急救对颈部勒伤伤员至关重要:

1.立即解除扼勒:对一过性的,尚未因缺氧而造成窒息者,一经解除压迫,一般不会造成严重损害,无需特殊治疗,但需密切观察24h。

2.立即开放气道,进行心肺复苏术静脉输注脱水剂。

3.待初步复苏后,应做全面、细致的体检及辅助检查

4.到有条件医院进行正规的心肺脑复苏术

16 预后

颈部勒伤的预后取决于扼勒时间长短及力量大小。轻者尚未因缺氧造成窒息者,一般不会造成严重损害,而严重者多死亡。

17 相关药品

编辑:taozi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