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花林蛇

有毒动物 生物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jiǎo huā lín shé

2 中文名

绞花林蛇

3 拉丁名

Boiga kraepelini Stejneger,1902

4 俗名

绞花蛇、大头蛇、烂葛藤(湖南)

5 中文目名

有鳞目,蛇亚目

6 中文科名

游蛇科

7 中文属名

林蛇属

8 采集描述

赵尔宓、黄美华、宗愉等,中国动物志 爬行纲 第三卷 有鳞目 蛇亚目,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P.103-105

赵尔宓,中国蛇类 上,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P.182

蓝海、陈远聪,中国毒蛇及蛇伤救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9 形态

绞花林蛇为大型林栖后沟牙类毒蛇。最大全长/尾长:雄1405/385mm,雌1403/358mm。头较大,吻钝圆;颈较细,躯干甚长;尾细长,有缠绕性。背面灰褐到浅紫褐色,正常有一行粗大而不规则、镶黄边的深棕色斑块,有的地方前后相连呈波状纹;体侧各有1行棕色点斑。腹面黄白色,密布棕褐或浅紫褐点。头背灰褐或浅紫褐色,有一深棕色“∧”形斑,始自吻端,分枝达颌角;眼后有一棕色纵纹达颈鳞;上唇及头腹黄白色,散以深褐色斑。颊鳞1,多不入眶,个别无颊鳞;眶前鳞2;眶后鳞2,少数为1或3,极少为4;颞区鳞片较小;上唇鳞9,少数为10或8,极少为12;下唇鳞11-14对,前4或5对切前颌片。背鳞21(23,个别为25)-21(19-23)-17(15、16)行,脊鳞不扩大或略大于相邻背鳞,其余排成斜行,均平滑无棱;肛鳞二分。

10 鉴别特征

绞花林蛇头大,与颈区分明显,躯干甚长而略侧扁,尾细长,适于缠绕。颞部鳞片较小,不成列;脊鳞不扩大或略大于相邻背鳞。

11 地理分布

绞花林蛇分布于安徽、重庆、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湖南、江西、四川、台湾、云南、浙江。国外无分布报道。

12 生态生物学资料

绞花林蛇多见于山区或丘陵。有攀援习性,常栖于溪沟旁灌木上或见于茶山矮树上,亦见于溪流旁的岩石上,也到住宅附近。多于晚上外出活动。吃鸟、鸟卵及蜥蜴卵生

13 有毒/泌毒部位

后沟牙

14 毒素类型

溶血毒素

15 毒性

林蛇属蛇具有产生毒性分泌物的毒腺一杜氏腺(Duvernoy′S gland)及皮下腺,且不同的毒腺具有不同的毒性作用,表现为出血不止、溶血呼吸困难肾损害等。杜氏腺分泌物主要具有凝血酶原激活物、蛋白水解酶出血活性物质,具有突触神经毒直接纤溶组分和/或含有不同强度的PLA2活力等活性成分。杜氏腺液体作用于小鼠所产生的病理特征与注射蝰科蛇毒的特征相似

16 中毒途径

咬伤

17 数据来源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