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脉根

中医学 中药材 中药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bǎi mài gēn

2 全国中草药汇编》:百脉根

2.1 拼音名

Bǎi Mài Gēn

2.2 别名

黄花草、牛角花黄瓜草、小花生藤、地羊鹊斑鸠

2.3 来源

豆科百脉根属植物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 L.,以全草入药。春夏采集,切碎晒干

2.4 性味

辛,平。

2.5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止咳平喘。用于风热咳嗽咽炎扁桃体炎,胃中痞疼痛;外用治湿疹,疮疖,痔疮

2.6 用法用量

3~5钱,外用适量加冰片少许,捣烂外敷。

2.7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3 《中华本草》:百脉根

3.1 出处

出自《唐本草

3.2 拼音名

Bǎi Mài Gēn

3.3 英文名

Root or stem of Littleleaf Indianmulberry, Herb of Birdsfoot Trefoil, Bird's Foot Trefoil, Bird's Foot Deervetch

3.4 别名

柏脉根、牛角花、都草、黄金花、五叶草、鸟距草。

3.5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百脉根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otus corniculatus L.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挖根,洗净,晒干

3.6 形态

百脉根 多年生草本,高10-60cm。茎丛生,有疏长柔毛或后来无毛。小叶5片,3小叶生于叶柄的顶端,2小叶生于叶柄的基部;小叶柄极短,长约1mm;叶纸质,叶片卵形或倒卵形,长5-20mm,宽3-12mm,先端尖,基部圆楔形,全缘,无毛或于两面主脉上有疏长毛。花3-4朵排成顶生的伞形花序,具叶状总苞;花长1-1.4cm;花萼黄绿色,宽钟形,近于膜质,内外均具长硬毛,萼齿5,三钐形;蝶形花冠,黄色,旗宽倒卵形,长9-13mm,宽4-6mm,具较长的爪,翼较龙骨瓣稍长,龙骨瓣弯曲;雄蕊10,二体;子房无柄,花柱长而弯曲,柱头小。荚果长圆筒形,褐色,长2-2.7cm,阔3-4mm,内含多粒种子。花期5-7月,果期8-9月。

3.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300-3400m的冷杉和高山栎混交林或山坡草地、田间湿润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湖北、湖南、广西、西藏等地。

3.8 化学成份

根含黄酮类化合物百脉根素(corniculatusin),百脉根素-3-O-β-D-半乳糖甙(corniculatusin-3-O-β-D-galactoside),3,5,8,3',4'-五羟基-7-甲氧基黄酮(3,5,8,3',4'-pentahydroxy-7-methoxyflavone),棉花皮素-7-甲醚-3-半乳糖甙(gossypetin-7-methylether-3-O-galactoside)。

此外,根还含有非瑟素(fisetin),5-去羟异鼠李素(geraldol),5-去氧山柰酚(5-deoxykaempferol),柠檬素(limoci-tin),3,5,7,4'四羟基-8-甲氧基黄酮(sexangularetin),棉子皮亭(gossypetine)。

3.9 性味

甘;苦;微寒

3.10 归经

肺经

3.11 功能主治

补虚;清热;止渴。主虚劳阴虚发热口渴

3.12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8g;或浸酒;或入丸、散。

3.13 各家论述

《唐本草》:下气,止渴,去热,除虚劳,补不足。

3.14 摘录

《中华本草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用到中药百脉根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