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虚发痉

中医病证名 中医诊断学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uè xū fā jìng

2 英文参考

hematasthenic convulsion[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血虚发痉为病证名[1]。指失血过多,血虚无以养筋所致的痉病[1]。见《类证治裁·痉症》。症见手足搐搦,或角弓反张等。《张氏医通·诸风门》:“血虚之人发痉,或反张,或只手足搐搦,或但左手足动摇。十全大补汤钩藤、蝎尾,或用大营煎等方加减。”

4 关于痉病

痉又称痓[2]。以项背强急,口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为主症[2]

4.1 痉病症状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4.2 痉病分类

痉有虚实二证[2]

实证多因风、寒、湿、痰、火邪壅滞经络而成[2]

虚证多因过汗,失血,素体虚弱,气虚血少,津液不足,筋失濡养,虚风内动所致[2]

金匮要略心典》卷上:“盖病有太阳风寒不解,重感寒湿而成痉者,亦有亡血竭气,损伤阴阳,而病变成痉者。……阴阳既衰,筋脉失其濡养,而强直不柔矣。此痉病标本虚实之异,不可不辨也。”

4.3 痉病的治疗

实证治以祛邪为主,可兼扶正[2]

虚证益气养血为主,兼予息风[2]

痉有刚痉柔痉阳痉阴痉三阳痉三阴痉风痉风寒痉风痰痉、痰火痉、湿热痉、热甚发痉、血虚发痉虚痉[2]

5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67.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72.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治疗血虚发痉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血虚发痉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血虚发痉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血虚发痉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