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缩

腧穴学 胸椎部腧穴 督脉经穴 针灸学 中医学 中医症状名 中医诊断学 穴位特效按摩 经穴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jīn suō

2 英文参考

Jīnsuō GV8[中国针灸学词典]

jīnsuō[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V8[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U8[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筋缩:1.症状名;2.经穴名。

4 症状名·筋缩

筋缩症状[1]。又称缩筋[1]。指筋脉挛急不舒、疼痛[1]。《脉经》卷三:“脉弗营则筋缩急。”《杂病源流犀烛·筋骨皮肉毛发病源流》:“筋缩为热,缩者短促……是其意实以缩即为拘挛之义。”

筋缩多由受寒,或热伤筋脉,或血虚无以养筋所致[1]。可见于痉病痹证等病[1]。若兼唇青舌卷卵缩则为危候[1]

5 经穴名·筋缩

穴位筋缩
汉语拼音Jingsuo
罗马拼音Chinso
美国英译名Ligament Contraction
各国代号中国GV8
日本8
法国莫兰特氏VG7
富耶氏
德国LG7
英国Gv8
美国Go8

筋缩经穴名(Jīnsuō GV8)[2]。出《针灸甲乙经》。《医学入门》作筋束。属督脉[2]。筋即筋肉,缩即挛缩,此穴通肝气,善治筋挛等病,故名筋缩[2]筋缩穴主要用于心肝及脊背疾患:如心痛癫痫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腰脊神经痛,强直性痉挛,肝炎,胃炎胆囊炎抽搐小儿惊痫瘛疭胃痛黄疸脏躁腰背痛脊强眩晕,两目上翻,手足不收,四肢拘挛,背强,胃痉挛等。

5.1 出处

针灸甲乙经》:筋缩,在第九椎节下间,督脉气所发,俯而取之。

5.2 穴名

筋即筋肉,缩即挛缩,此穴通肝气,善治筋挛等病,故名筋缩[2]

《说文》:“筋,肉之力也。”为附着在骨上的韧带,引申为肌肉的通称。缩,《说文》:“缩,乱也。”纵放掣缩,乃乱之义,挛缩。穴在第9椎节下间,因其脉气肝俞相通,肝主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本穴治瘛疭脊强、天吊诸般抽搐筋挛之症,因名筋缩[3]

5.3 所属部位

胸椎[4]

5.4 筋缩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筋缩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9胸椎棘下凹陷中[5]

筋缩穴位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九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俯伏或伏卧取穴[5]

筋缩穴位于背部第九、十胸椎棘突之间[5]

筋缩穴在督脉的位置

筋缩穴在胸椎的位置

筋缩穴的位置

筋缩穴在胸椎的位置

筋缩穴的位置

筋缩穴在胸椎的位置(肌肉

筋缩穴的位置

筋缩穴在胸椎的位置(骨骼

5.5 筋缩穴的取法

俯伏或俯卧,于后正中线,第九胸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

筋缩穴位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九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俯伏或伏卧取穴[5]

快速取穴:两侧肩胛下角连线与后正中线相交处向下推2个椎体,其下缘凹陷处即是筋缩[6]

5.6 筋缩穴位解剖

筋缩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九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九胸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九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5.6.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6]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7]

5.6.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深层有胸神经后支和肋间动脉背侧支分布[7]

5.7 筋缩穴的功效与作用

筋缩穴有镇痉熄风、平肝和胃作用[7]

筋缩穴具有平肝熄风、宁神镇痉的功效。

筋缩穴在第9胸椎棘突下,内应于肝脏,位于肝俞之间。肝胆为风木之脏肝主筋,故本穴善治肝风内动筋脉挛缩之病证;也可治疗肝胃不和胃痛湿郁肝胆之黄疸经脉病。[8]

筋缩穴在第9椎节下间,因其脉气肝俞相通,肝主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本穴治瘛疭脊强、天吊诸般抽搐筋挛之症,因名筋缩[8]

5.8 筋缩穴主治病

筋缩穴主要用于心肝及脊背疾患:如心痛癫痫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腰脊神经痛,强直性痉挛,肝炎,胃炎胆囊炎抽搐小儿惊痫瘛疭胃痛黄疸脏躁腰背痛脊强眩晕,两目上翻,手足不收,四肢拘挛,背强,胃痉挛等。

筋缩穴主要用于心肝及脊背疾患:如心痛癫痫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腰脊神经痛、强直性痉挛、肝炎、胃炎胆囊炎[8]

筋缩穴主治癫痫抽搐小儿惊痫瘛疭胃痛黄疸脏躁心痛腰背痛脊强眩晕,两目上翻,手足不收,四肢拘挛[9]

筋缩穴主治癫痫抽搐、背强、胃痛[9]

筋缩穴主治胃痛脊强瘈疭腰背痛癫痫,以及肝炎,胆囊炎[9]

脊背强急,腰背疼痛胃痛癫痫抽搐,腰背神经痛,胃痉挛胃炎癔病

5.9 刺灸法

5.9.1 刺法

一般针尖微向上斜刺0.5~1.0寸[9][9][9]

斜刺0.5~1寸,局部酸胀[9]

注意筋缩穴不宜针刺过深,以防刺伤脊髓[9]

刺椎间腧穴有麻电感时应立即拔针或停止深刺[10]

5.9.2 灸法

可灸[10][10][10]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10]

5.10 筋缩穴的配伍

筋缩穴配大椎人中小儿惊痫[10]

筋缩穴配水道可治脊强[10]

筋缩穴配悬枢脊中中枢胃痉挛[10]

筋缩曲骨阴谷行间,有清热化痰作用,主治癫痫

筋缩水道,有温通阳气,散寒止痛的作用,主治脊强腰痛寒痛

筋缩太冲合谷,治抽搐[10]

筋缩中渚阳陵泉,治脊背强[10]

筋缩太冲百会,治眩晕[10]

筋缩印堂鸠尾腰奇,治癫痫[10]

5.11 特效按摩

经常点揉筋缩穴,可治腰椎间盘突出筋脉拘挛、小儿抽动症癫痫等症[10]

5.12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狂走,癫疾,脊强急,目转上插,筋缩主之。小儿惊痫瘛疭,脊急强,目转上插,筋缩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惊痫,狂走,癫疾,脊急强,目转上垂。

针灸大成》:主癫疾,狂走,脊急强,目转反戴,上视,目瞪,痫病多言,心痛

5.13 筋缩穴研究进展

5.13.1 对胃蠕动调节作用

胃扭转患者,用X线摄片观察其胃的收缩情况,发现针前胃呈虾状,大弯侧在上,小弯侧在下,而针筋缩足三里得气麻胀感达胃部,出现胃抽动、挛缩感。针20次后,X线摄片显示,胃大弯侧在下,小弯侧在上,症状消失而愈。[10]

5.13.2 提高细胞免疫水平

现代研究报道,针刺筋缩后发现细胞免疫水平随治疗次数逐渐升高[10]

6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36.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74.
  3. ^ [3]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4. ^ [4]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9.
  5.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 ^ [6]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7. ^ [7]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5.
  8. ^ [8]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53.
  9. ^ [9]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53.
  10. ^ [10]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51-352.
编辑: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治疗筋缩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筋缩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筋缩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筋缩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