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力学

生物学 力学 学科名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ēng wù lì xué

2 英文参考

Biomechanics

生物力学是应用力学原理和方法对生物体中的力学问题定量研究的生物物理学分支。其研究范围从生物整体到系统器官(包括血液体液、脏器、骨骼等),从鸟飞、鱼游、鞭毛纤毛运动到植物体液的输运等。

生物力学的基础是能量守恒、动量定律、质量守恒三定律并加上描写物性的本构方程。

生物力学研究的重点是与生理学医学有关的力学问题。依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生物流体力学、生物固体力学和运动生物力学等。

3 生物力学的基本任务

生物力学的基本任务是应用物理力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生物和人体宏观微观水平上的力学性质和行为分析发生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力学现象和过程,了解生物和人体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以及整个机体在空间和时间上发生位移和运动的力学规律。

4 生物力学的发展

生物力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尽管对其中个别问题的研究有相当悠久的历史。一般认为,1967年在瑞士召开第一次国际生物力学研究会议是该学科诞生的标志。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生物学和力学相互促进和发展着。哈维在1615年根据流体力学中的连续性原理,按逻辑推断了血液循环的存在,并由马尔皮基于1661年发现蛙肺微血管而得到证实;材料力学中著名的扬氏模量是扬为建立声带发音的弹性力学理论而提出的;流体力学中描述直圆管层流运动的泊松定理,其实验基础是狗主动脉血压测量;黑尔斯测量了马的动脉血压,为寻求血压失血的关系,在血液流动中引进了外周阻力的概念,同时指出该阻力主要来自组织中的微血管;弗兰克提出了心脏流体力学理论;施塔林提出了物质透过膜的传输定律;克罗格由于对微循环力学的贡献,希尔由于肌肉力学的贡献而先后(1920,1922)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到了20世纪60年代,生物力学成为一门完整、独立的学科。

5 生物力学的分支

生物力学可划分为宏观生物力学微观生物力学两个范畴。有如下一些主要的分支或研究方面:

5.1 微观生物力学

分子及其相互作用角度研究细胞细胞器以及它们的构成成分蛋白质核酸生物大分子的力学性质;探讨发生细胞内、细胞膜核膜内以及核酸蛋白质中的力学现象。

5.2 生物材料力学

研究各种生物材料,如骨骼血管肌肉皮肤韧带肌腱等的力学特性,主要测定在生理和模拟生理状态下,应力应变,弹性模量、桑泊比等的力学参数,为制作人工器官提供原始资料和科学数据。

5.3 物流体力学

研究动植物体内各种粘液的流动变化规律。目前侧重于对于人体血液流变、流动、性能的研究,测定其粘弹模量、剪变模量、剪变率、屈服应力等力学参数和粘度的关系,以及流量、流速与压差的关系等。近年来,对人体淋巴液胃液肠液、痰液、唾液关节液、子宫颈液、精液等的力学参数也开展了测定工作,对健康人和病人的数据变化范围作出规范图表,供医疗诊断应用。

物流体力学是研究生物心血系统消化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以及游泳、飞行等与水动力学、空气动力学、边界层理论和流变学有关的力学问题。

人和动物体内血液的流动、植物体液的输运等与流体力学中的层流、端流、渗流和两相流等流动型式相近。在分析血液力学性质时,血液在大血管流动的情况下,可将血液看作均质流体。由于微血管直径与红细胞直径相当在微循环分析时,则可将血液看作两相流体。当然,血管越细,血液的非牛顿特性越显著。

人体血液的流动大都属于层流,在血液流动很快或血管很粗的部位容易产生湍流。在主动脉中,以峰值速度运动的血液勉强处于层流状态,但在许多情况下会转变成湍流。尿道中的尿流往往是湍流。而通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交换则是一种渗流。对于血液流动这样的内流,因心脏的搏动血液流动具有波动性,又因血管富有弹性故流动边界呈不固定型。因此,体内血液的流动状态是比较复杂的。

对于外流,流体力学的知识也用于动物游泳的研究。如鱼的体型呈流线型,且易挠曲,可通过兴波自我推进。水洞实验表明,在鱼游动时的流体边界层内,速度梯度很大,因而克服流体的粘性阻力的功率也大。小生物和单细胞的游动,也是外流问题。鞭毛的波动和纤毛的拍打推动细胞表面的流体,使细胞向前运动。精子鞭毛游动,水的惯性可以忽略,其水动力正比于精子的相对游动速度。原生动物在液体中运动,其所受阻力可以根据计算流场中小颗粒的阻力公式(斯托克斯定律)得出。

此外,空气动力学的原理与方法常用来研究动物的飞行。飞机和飞行动物飞行功率由两部分组成:零升力功率和诱导功率。前者用来克服边界层内的空气粘性阻力;后者用来向下加速空气,以提供大小等于飞机或飞行动物重量的升力。鸟在空中可以通过前后拍翅来调节滑翔角度,这与滑翔机襟翼调节的作用一样。风洞已用于研究飞行动物的飞行特性,如秃鹫蝙蝠的滑行性能与模型滑翔机非常相似

5.4 生物结构力学

研究生物体内各种组织器官脏腑结构功能与力学参数的关系。如心脏处于工作状态下应力应变的分布心肌材料结构的关系,行走时骨头及关节应力分布和密布分布的关系,以及研究生物体受力时的最佳状态原理等,为仿生设计提供依据。

5.5 心血动力学

主要研究血循环系统动力学问题。如心脏搏动脉象的影响;血管血液的搏动流与血管壁作弹性胀缩振动的关系;血流的压力、血流量、流速、血流流阻、血流粘度等参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心脏搏动和压力波在脉管中的传播速度和方向的关系;细血管血细胞的运动、变形、破裂、粘附、栓塞动力学原理;微循环(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的血流特殊性,以及血流运动对高血压脑溢血冠心病等的影响等。

5.6 生物电子力学

生物电是以电为载体的重要生物信息之一。研究生物电在生物体中相互排斥、吸引、分离聚集、运动、传输、变化等规律,可对生物信息的传送,人体神经体液系统的自动反馈、调节、控制过程作出解释。

5.7 生物运动力学

研究生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生物的运动反映及动力反映,如生物体在运动或受阻时所引起的自动生长萎缩、病变、修复及活体内在应力变化时的生理、心理反应等。是体育运动、医疗及宇航生物研究的基础。

5.8 生物热力学

5.9 生物计算力学

以数学计算来研究生物体力学性能的学科。如利用弹塑力学的方法,对人体血管股骨头颅骨等各向异性、变断面、变密度材料(杆件、薄壁、薄壳件),列出平衡方程,并用电脑运算,求出近似的应力应变分布图、危险断面图等。近年来,还出现了呼吸力学、眼球力学、膀胱力学、膝关节运动学等。生物利用度

6 生物固体力学

生物固体力学是利用材料力学、弹塑性理论、断裂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生物组织器官中与之相关的力学问题。在近似分析中,人与动物骨头的压缩、拉伸、断裂的强度理论及其状态参数都可应用材料力学的标准公式。但是,无论在形态还是力学性质上,骨头都是各向异性的。

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骨骼的力学性质已有许多理论与实践研究,如组合杆假设,二相假设等,有限元法、断裂力学以及应力套方法和先测弹力法等检测技术都已应用于骨力学研究。骨是一种复合材料,它的强度不仅与骨的构造也与材料本身相关。骨是骨胶原纤维和无机晶体组合物,骨板由纵向纤维和环向纤维构成,骨质中的无机晶体使骨强度大大提高。体现了骨以最少的结构材料来承受最大外力的功能适应性

木材和昆虫表皮都是纤维嵌入其他材料中构成的复合材料,它与由很细的玻璃纤维嵌在合成树脂中构成的玻璃钢的力学性质类似。动物与植物是由多糖蛋白质类脂等构成的高聚物,应用橡胶塑料的高聚物理论可得出蛋白质多糖的力学性质。粘弹性及弹性变形、弹性模量等知识不仅可用于由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也可用来分析有关细胞的力学性质。如细胞分裂时微丝作用力,肌丝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原理及细胞膜的力学性质等。

7 运动生物力学

运动生物力学是用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本原理结合解剖学生理学研究人体运动的学科。用理论力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是个开展得比较早、比较深入的领域。

人体运动中,应用层动学和动力学的基本原理、方程去分析计算运动员跑、跳、投掷等多种运动项目的极限能力,其结果与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记录非常相近。在创伤生物力学方面,以动力学的观点应用有限元法,计算头部和颈部受冲击时的频率响应并建立创伤模型,从而改进头部和颈部的防护并可加快创伤的治疗。

人体器官系统,特别是心脏循环系统和肺脏—呼吸系统动力学问题、生物系统环境之间的热力学平衡问题、特异功能问题等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生物力学的研究,不仅涉及医学、体育运动方面,而且已深入交通安全、宇航、军事科学的有关方面。

8 生物力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中国的生物力学研究,有相当一部分与中国传统医学结合。因而在骨骼力学、脉搏波、无损检测推拿气功、生物软组织等项目的研究中已形成自己的特色。

进行生物力学的研究首先要了解生物材料的几何特点,进而测定组织或材料的力学性质,确定本构方程、导出主要微分方程和积分方程、确定边界条件并求解。对于上述边界问题的解,需用生理实验去验证。若有必要,还需另立数学模型求解,以期理论与实验相一致。

其次作为实验对象的生物材料,有在体和离体之分。在体生物材料一般处于受力状态(如血管肌肉),一旦游离出来,则处于自由状态,即非生理状态(如血管肌肉一旦游离,当即明显收缩变短)。两种状态材料的实验结果差异较大。

生物力学的研究要同时从力学和组织学生理学医学等两大方面进行研究,即将宏观力学性质和微观组织结构联系起来,因而要求多学科的联合研究或研究人员具有多学科的知识。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