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

风湿免疫科 疾病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gòng jì shī tiáo máo xì xuè guǎn kuò zhāng zhèng

2 英文参考

ataxia telangiectasia

3 注解

4 疾病别名

Louis-Bar 综合征,运动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

5 疾病代码

ICD:I78.8

7 疾病概述

本病又称Louis-Bar 综合征。是以进行性小脑共济失调、眼与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和反复呼吸道感染为特征的少见病。两性均可发病,患儿出生时正常,多在2~3 年以后发病,病程呈渐进性。

8 疾病描述

本病又称Louis-Bar 综合征。是以进行性小脑共济失调、眼与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和反复呼吸道感染为特征的少见病。两性均可发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基因突变位于染色体的11q22-23。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小脑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反复呼吸道感染。依据临床特点进行诊断,目前主要采用对症治疗

9 症状体征

两性均可发病,患儿出生时正常,多在2~3 年以后发病,病程呈渐进性。主要表现为:

1.进行性小脑共济失调 当患儿开始走路时表现得特别明显,出现站立不稳或行走时出现小脑共济失调现象,病情进行性加重,至10 岁左右,患儿还不能站立或独行,此外还有凝视性眼球震颤斜视眼球运动困难、假面具貌、言语不清、智力低下等,并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神经系统症状,如周围神经病变及因脊髓前角细胞和后索病变引起的肌萎缩、深反射减弱或消失。

2.毛细血管扩张 一般出现于3 岁左右,首先见于眼结膜的鼻和颞侧,而眼球上下方较少,睑结膜亦可累及,继而是耳垂、耳后、面、颈周,甚至肘及腘窝和手足背也可累及,其他皮肤损害尚有牛奶咖啡斑皮肤干燥皮肤萎缩毛发早衰等。

3.反复呼吸道感染 对细菌病毒有明显的易感性,经常引起副鼻窦的反复感染。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易患B 细胞淋巴瘤白血病乳腺癌及一些内分泌疾病,至20~30 岁时常因慢性感染肿瘤而死亡。

10 疾病病因

本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11 病理生理

基因突变位于染色体的11q22-23,即负责编码蛋白激酶的ATM 基因突变导致发病,同时胸腺淋巴结发育不良,致使辅助T 细胞缺乏而影响免疫功能患者血清内缺少IgA、IgE,而甲胎蛋白癌胚抗原水平却持续升高,最后由于反复呼吸道感染和30%~40%患者发生淋巴网状系统或其他恶性肿瘤而死亡。病理:真皮上部毛细血管扩张。尸体解剖中最明显的发现是小脑皮质及其深部Purkinje 细胞、颗粒细胞(granular cell)和篮状(basket)细胞萎缩或消失。部分病例小脑脑膜静脉扩张。脊髓后索及脊髓神经节细胞脱髓鞘。肺部有慢性感染纤维化和细静脉扩张。常见胸腺发育不全或缺乏。

12 诊断检查

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特点进行诊断,即小脑共济失调表现、毛细血管扩张和反复呼吸道感染等。

实验室检查:无一致性实验室发现。一般血沉增快,白细胞淋巴细胞计数减少,淋巴细胞对PHA 无反应皮肤对DNCB 无反应。约80%的患者血清IgA 缺乏,75%患者缺少IgE,50%IgG 水平降低,甲胎蛋白水平几乎都升高,一部分患者癌胚抗原水平升高。

其他辅助检查:CT 检查也有助于脑部病变的诊断。

13 鉴别诊断

应与B 细胞淋巴瘤白血病乳腺癌及一些内分泌疾病相鉴别。

14 治疗方案

主要对症治疗,如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注射转移因子胸腺素以及口服左旋咪唑等,还可试用骨髓移植治疗。

15 并发症

进行性小脑共济失调者可并发凝视性眼球震颤斜视眼球运动困难、假面具貌、言语不清、智力低下等。反复呼吸道感染者易患B 细胞淋巴瘤白血病乳腺癌及一些内分泌疾病,至20~30 岁时常因慢性感染肿瘤而死亡。

16 预后及预防

预后:毛细血管扩张者,皮肤损害有牛奶咖啡斑皮肤干燥皮肤萎缩毛发早衰反复呼吸道感染者易患B 细胞淋巴瘤白血病乳腺癌及一些内分泌疾病,至20~30 岁时常因慢性感染肿瘤而死亡。

预防:加强护理和营养 以提高患者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预防感染 应注意隔离,尽量减少与病原体的接触。避免近亲結婚,进行婚前检查,生育咨询

17 流行病学

两性均可发病,患儿出生时正常,多在2~3 年以后发病。目前没有其他相关内容描述。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相关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