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波组织胞浆菌病

皮肤科 深部真菌病 真菌性皮肤病 组织胞浆菌病 疾病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dù bō zǔ zhī bāo jiāng jūn bìng

2 英文参考

histoplasmosis duboisii

3 概述

杜波组织胞浆菌病(Histoplasmosis duboisii)是由荚膜组织胞浆菌杜波变种引起的原发于皮肤、皮下组织及骨组织的肉芽肿性及化脓性损害,很少侵犯肺。分为局限型和播散型,诊断主要依据真菌检查

5 英文名称

histoplasmosis duboisii

7 ICD号

B39.5

8 流行病学

杜波组织胞浆菌病患者多有在非洲中部和马达加斯加岛屿居住史。在亚洲,1957年日本报道1例,近年来我国亦有报告而且非外来人员。患者年龄2~70岁,多见于20岁左右,男女之比为2∶1或更高。

9 病因

组织胞浆菌分为三个变种荚膜变种、杜波变种腊肠变种。已发现前两个变种的有性型为皮炎阿耶洛霉(异名荚膜伊蒙菌),真菌分类归入子囊菌门-爪甲团囊目-爪甲团囊科,为双相真菌杜波组织胞浆菌病(Histoplasmosis duboisii)是由荚膜组织胞浆菌杜波变种引起的原发于皮肤、皮下组织及骨组织的肉芽肿性及化脓性损害,很少侵犯肺。

10 病机

由于吸入带菌的尘埃,可以引起急性感染,局限型:可单个皮损、皮下肉芽肿或单个骨损害,无发热贫血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慢性病程,可无症状或反复发作,可自愈。播散型:即在皮肤淋巴结、骨、肠及腹腔脏器播散发病,此型可急性进展致死,波及肝、脾,甚至全身,尤其是骨骼颅骨病变可类似多发骨髓瘤,掌和趾骨病变可如结节病,腹股沟或全身淋巴结肿大可甚著,有如副球孢子菌病皮肤及血中可找到本菌,白细胞数常无改变。

11 杜波组织胞浆菌病的临床表现

11.1 局限型

可单个皮损、皮下肉芽肿或单个骨损害,无发热贫血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慢性病程,可无症状或反复发作,可自愈

11.2 播散型

即在皮肤淋巴结、骨、肠及腹腔脏器播散发病,此型可急性进展致死,波及肝、脾,甚至全身,尤其是骨骼颅骨病变可类似多发骨髓瘤,掌和趾骨病变可如结节病,腹股沟或全身淋巴结肿大可甚著,有如副球孢子菌病患者可有发热消瘦乏力及严重贫血等,皮肤及血中可找到本菌,白细胞数常无改变。

杜波组织胞浆菌病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的区别见表1。

12 实验室检查

直接镜检:取皮损、脓液、骨损害、窦道活检材料时,常可找到许多菌体。真菌培养:取材培养于含抗生素的沙堡琼脂上,25℃,生长缓慢,有时要4~6周才开始生长,逐渐形成白色至棕色绒毛状菌落,有如荚膜组织胞浆菌。镜检亦可见到小分孢子及带棘刺的大分孢子生化反应:本菌尿素试验阴性,在24~96h内即可液化明胶,而荚膜组织胞浆菌则否。

13 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常可见到成堆巨细胞,可达200µm或更大,内含许多卵形酵母细胞,直径约12~15µm,有时4~5个成链状,如皮炎芽生菌病酵母细胞,但无宽的芽颈,亦可见其他炎症细胞中性粒细胞。在干酪样变区可见细胞变性酵母,呈小粒或大的球形空泡细胞,一般HE染色即可见到,GMS、GF及PAS染色更为清楚。在愈合的纤维化损害中菌体较少。

14 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真菌检查

14.1 直接镜检

取皮损、脓液、骨损害、窦道活检材料时,常可找到许多菌体。KOH涂片可见12~15μm直径的厚壁酵母细胞细胞内可见脂肪小滴,少数情况亦可见宽底出芽,有如皮炎芽生菌,故应培养鉴别。

14.2 真菌培养

取材培养于含抗生素的沙堡琼脂上,25℃,生长缓慢,有时要4~6周才开始生长,逐渐形成白色至棕色绒毛状菌落,有如荚膜组织胞浆菌。镜检亦可见到小分孢子及带棘刺的大分孢子。当传种至血琼脂37℃培养时,很快即转成酵母相,常为小的酵母型,有时可见12~15μm直径的厚壁细胞。当转成这种大的杜波型酵母细胞,则小的荚膜细胞就不能再被发现。

14.3 生化反应

本菌尿素试验阴性,在24~96h内即可液化明胶,而荚膜型组浆菌则否。

15 杜波组织胞浆菌病的治疗

可用静脉滴注两性霉素B或口服唑类药,如酮康唑伊曲康唑。本病疗程很长,两性霉素B的总量至少要达2g,唑类药如酮康唑要用200mg,2次/d,持续1年,但应定期检查肝脏功能。应定期做临床及真菌随访。最好在治疗前和治疗中作体外药物敏感试验

16 预后

早确诊,最好在治疗前和治疗中作体外药物敏感试验。局限型可自愈

17 杜波组织胞浆菌病的预防

应定期做临床及真菌随访。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