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实质研究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pí shí zhì yán jiū

2 英文参考

Study on essence of spleen

脾实质研究指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技术和方法,通过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等途径,探讨中医脾本质的研究课题。例如运用解剖、生理、组织病理学探讨中医脾的实质。

3 中医脾、西医脾的认识

有人建议:中医之牌不变,改西医之脾为“淋脏”或“脾淋”脏;或西医之脾不变,将中医之脾后加一“胰”字为“脾胰”。

4 脾主运化

中医的脾胃学说,实际已成为现代医学消化系统的同义语。近年消化多肽激素的研究有了重大的进展,除胰岛所分泌的激素外,胃肠道也发现含有很多的内分泌细胞,其细胞总数超过任何一种内分泌腺。其与胰岛激素之间在结构作用等方面均有共同的规律,并相互影响,故日本提出,称为胃肠胰内分泌系(GEP系)。

5 脾合胃

近年已明确指出消化道也是内分泌的场所,形成胃肠胰内分泌系。如胰脏与胃肠道所分泌的胃泌素联合作用,为最强的胃酸分泌刺激剂,有促进胃壁细胞分泌盐酸等功用。长期胃泌素增高,可引起消化性溃疡,但对低胃酸症或胃下垂患者,有良好效应。如胃窦、小肠分泌的胰泌素,能增加胰消化液量和CI-、HCO3-的分泌,且可拮抗胃泌素的泌酸等作用,可以治疗消化性溃疡

6 脾统血

近年发现脾虚患者造血功能一般均下降,同时免疫功能亦有降低趋势。脾淋(脾脏)确是血库之一,不但可以贮存和调节血量,而且有造血机能,可以产生淋巴细脆及单核细胞,并且还有吞噬和免疫防御的功能,因而对出血性疾病,特别是免疫性出血的疾病,确有重要的作用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古籍中的脾实质研究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