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涎

中医病证名 中医学 六涎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liù xián

2 英文参考

six types of salivation[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六涎为病证名[1]。出宋·史堪史载之方》。指风涎热涎冷涎病涎虚涎毒涎六种[1]

4 风涎·六涎

风涎为病证名[2]六涎之一,指因风气蒸动痰涎,填塞胸中,以致闷倒无知者[2]。治宜顺其风气,使胸中之痰涎随气而下,则痰涎自顺[2]

5 热涎·六涎

热涎为病证名[3]六涎之一[3]。指劳伤精气髓海空虚,虚热内生,灼液而成的痰涎[3]。《史载之方》:“脏腑骨槽,虚热转盛,其涎所积,隔在中焦,因其肾脏虚寒邪气热涎相交,发为疼痛。”

6 冷涎·六涎

冷涎为病证名[4]六涎之一[4]。多由“脾气不运,复因肝气所乘,伏而不动,停水滞谷”(《史载之方》)而成[4]。其症可因怒而诱发[4]。症见心前溃乱不快,闷倒不省人事,四肢渐次发冷等[4]。治宜温化痰[4]。用青州白丸子[4]

7 病涎·六涎

病涎六涎之一[5]。指寒邪热毒损伤脏腑,其气结涩凝滞而成[5]。因涎与滞气相交,多发为疼痛[5]

8 虚涎·六涎

虚涎为病证名[6]六涎之一[6]。由虚热上蒸,其涎并上[6]。其症“初发作时,先觉清涎满口,渐闻心前有一物,上触咽喉中急促,闷倒不觉”(《史载之方》)[6]。治宜灸气海,补暖脾胃[6]

9 毒涎·六涎

毒涎为病证名[7]六涎之一[7]。见于疫病之后,由肝心脾肺受其疫毒之气,以致毒涎相积而成[7]。症见便秘尿涩,面色黯赤,浑身发热,昏昏如醉,狂言妄语,不知人事[7]。宜用疏泄之药,去其毒气,荡下其涎[7]

10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68.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48.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10.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18.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68.
  6.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66.
  7.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65.
编辑:fengchuile 审核:sun

治疗六涎的穴位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六涎的方剂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治疗六涎的中成药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