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复康颗粒

补气养血 生新化瘀 中医学 中药学 方剂 中成药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chǎn fù kāng kē lì

2 概述

产复康颗粒中成药[1]。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00年版)。本品为益母草当归人参黄芪何首乌桃仁蒲黄熟地黄香附昆布白术、黑木耳等药,经加工制成的冲剂[1]

3 用法用量

每袋装10g,开水冲服[1]。口服每次20g,一日3次[1]。5~7天为一疗程[1]

4 功能主治

补气养血,排瘀生新[1]。用于产后出血过多,气血亏虚,腰酸腿软,倦怠无力[1]

5 产复康颗粒药典标准

5.1 品名

产复康颗粒

Chanfukang Keli

5.2 处方

益母草当归人参黄芪何首乌桃仁蒲黄熟地黄、醋香附昆布白术、黑木耳

5.3 制法

以上十二味,加水煎煮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适量,加入适量的红糖糊精,制成颗粒,干燥,制成1000g;或加入适量的糊精和甜菊索,制成颗粒,干燥,制成250g,即得。

5.4 性状

本品为棕色至棕褐色的颗粒;味甜、微苦,或味微苦(无蔗糖)。

5.5 鉴别

取本品10g或2.5g(无蔗糖),研细,用水50ml溶解,加三氯甲烷100ml,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弃去三氯甲烷液,水溶液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振摇提取2次,每次50ml,正丁醇液合并,用氨试液洗涤2次,每次60ml,弃去洗涤液,再用水30ml洗涤,正丁醇液蒸干,残渣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人参照药材1g,加三氯甲烷40ml,加热回流1小时,弃去三氯甲烷液,残渣挥干,用水0.5ml润湿,加水饱和的正丁醇20ml,超声处理30分钟,分取上清液,加3倍量的氨试液,振摇,放置使分层,取上层液蒸干,残渣甲醇1ml使溶解,作为对照药溶液。再取黄芪照药材1g,同上述人参照药溶液的制备方法制成黄芪照药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0μl、对照药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乙酸乙酯—水(4:1:5)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分别在日光和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人参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日光下显三个或三个以上相同颜色的斑点,紫外光下显三个或三个以上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在与黄芪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日光下显相同颜色的斑点,紫外光下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5.6 检查

应符合颗粒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C)。

5.7 含量测定

5.7.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盐酸水苏碱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0.1mol/L盐酸溶液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即得。

5.7.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装量差异项下的本品内容物,混匀,取适量,研细,取约12g或3g(无蔗糖),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乙醇50ml,超声处理(功率300W,频率40kHz)30分钟,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25ml,置50ml烧杯中,置水浴上蒸干,残渣中精密加入0.1mol/L盐酸溶液10ml使溶解,即得。

5.7.3 测定法

取上述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各加活性炭0.5g,置水浴上加热1分钟,搅拌,滤过,滤液分别置25ml量瓶中,用0.1mol/L盐酸溶液10ml分次洗涤烧杯和滤器,洗涤液并入同一量瓶中;另取0.1mol/L盐酸溶液20ml置另一25ml量瓶中,作为空白溶液。在上述三种溶液中精密加入2%硫氰酸铬铵溶液(临用前配制)3ml,摇匀,加0.1mol/L盐酸溶液至刻度,摇匀,置冰浴中放置1小时,用干燥滤纸滤过,取续滤液;以0.1mol/L盐酸溶液空白。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Ⅴ A),在525nm的波长处分别测定吸光度,用空白溶液的吸光度分别减去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的吸光度,计算,即得。

本品每袋含总生物碱盐酸水苏碱(C7H13NO2·HCl)计,规格(1)和规格(3)不得少于6.0mg;规格(2)不得少于3.0mg。

5.8 功能与主治

补气养血祛瘀生新。用于气虚血瘀所致的产后恶露不绝,症见产后出血过多、淋漓不断、神疲乏力,腰腿疫软。

5.9 用法与用量

开水冲服。一次20g[规格(1)、(2)]或5g[规格(3)],一日3次;5~7日为一疗程;产褥期可长期服用。

5.10 规格

(1)每袋装20g  (2)每袋装10g  (3)每袋装5g(无蔗糖

5.11 贮藏

密封

5.12 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6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99.
编辑:wangyuan、fengchuile、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