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孢子虫病

皮肤科 深部真菌病 真菌性皮肤病 疾病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bí bāo zǐ chóng bìng

2 英文参考

rhinosporidiosis

3 概述

鼻孢子虫病(Rhinosporidiosis)是由希伯鼻孢子菌引起的主要侵犯鼻及鼻黏膜的良性、慢性肉芽肿性感染。本病好发于热带及亚热带,80%以上的病例发生于印度和斯里兰卡,其他是南美洲的巴西和阿根廷。在国内,1979年李新章首报。多因接触受本菌污染的水或土壤而引起。儿童及青年多见,男多于女,鼻部最常发病,约占所有患者的72%。初为乳头状,表面皱缩如疣,渐增大,基底有蒂或呈瘤状,瘤内有黏液状物积聚,如黏液囊肿。结合涂片找到巨大的孢子囊,诊断不难。可通过血源播散至肾血管尿液腹水内脏,但非常罕见。三价或五价锑化合物氨苯砜以及外用2%牙石催吐剂(tartar emetic)可用于本病治疗。

4 疾病名称

鼻孢子虫病

5 英文名称

rhinosporidiosis

8 ICD号

B48.1

9 流行病学

鼻孢子虫病好发于热带及亚热带,80%以上的病例发生于印度和斯里兰卡,其他是南美洲的巴西和阿根廷。在国内,1979年李新章首报。本病多见于男性青年,渔民、农民及潜水员易感染本病。多因接触受本菌污染的水或土壤而引起。

10 病因

希伯鼻孢子系统分类属于chromista的丝壶菌门。至今尚未培养成功。存在于湖水、池塘和土壤中。部分动物如马和牛是本菌的储存宿主,可传染至人

11 病机

多因接触受本菌污染的水或土壤而引起。部分动物如马和牛是本菌的储存宿主,可传染至人。鼻部最常发病,约占所有患者的72%。初为乳头状,表面皱缩如疣,渐增大,基底有蒂或呈瘤状,瘤内有黏液状物积聚,如黏液囊肿。当发生在耳道时,有如耳部息肉;当发生阴茎肛门阴道时,有如尖锐湿疣发生直肠时,有如肠息肉。当内生孢子脱离孢子囊进入组织,可引起周围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并有组织坏死而形成脓肿。亦可见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在空的孢子囊周围有巨细胞血管丰富的肉芽肿及瘢痕

12 鼻孢子虫病的临床表现

鼻孢子虫病可见于各年龄组,儿童及青年多见,男多于女,鼻部最常发病,约占所有患者的72%。初为乳头状,表面皱缩如疣,渐增大,基底有蒂或呈瘤状,瘤内有黏液状物积聚,如黏液囊肿。当发生在耳道时,有如耳部息肉;当发生阴茎肛门阴道时,有如尖锐湿疣发生直肠时,有如肠息肉。可通过血源播散至肾血管尿液腹水内脏,但非常罕见。

13 鼻孢子虫病的并发症

可通过血源播散至肾血管尿液腹水内脏,但非常罕见。

14 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取息肉样物活检,其表面灰白斑点为大的孢子囊,其上可覆有表皮,HE染色可见这种直径达300µm的孢子囊中充满着无数内生孢子,有时见破裂或不成熟的各阶段孢子囊,当内生孢子脱离孢子囊进入组织,可引起周围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并有组织坏死而形成脓肿。亦可见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在空的孢子囊周围有巨细胞血管丰富的肉芽肿及瘢痕

15 诊断

根据其特征的临床表现,结合涂片找到巨大的孢子囊,诊断不难。

16 鉴别诊断

应与纤维血管瘤鼻硬结病、鳞状乳头瘤、急性感染息肉、肉芽肿性疾病、结核尖锐湿疣相鉴别。病原菌亦应与粗球孢子菌区别,后者较小,成熟的内孢子亦较小,只2~5µm大小,且培养可鉴定

17 鼻孢子虫病的治疗

早期小损害可全部切除,较大者亦可广泛切除并加以电灼。奎宁、锑盐和铋盐、碘酊喷他脒(戊双脒)、灰黄霉素两性霉素B、局部皮质类固醇激素、局部和系统抗生素和放疗对本病无效。三价或五价锑化合物氨苯砜以及外用2%牙石催吐剂(tartar emetic)可用于本病治疗。

18 鼻孢子虫病的预防

1.避免进入流行区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2.在流行区多禽粪处劳动或通过本菌生物剂污染区,以及研究本菌的实验室人员,在工作时均应戴上口罩或防毒面具,以防吸入孢子

3.研制疫苗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鼻孢子虫病相关药物

以下内容自动匹配而来,非人工筛,请自行鉴别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