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睑血管瘤摘除术

眼睑手术 手术 眼睑肿瘤的手术 眼科手术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yǎn jiǎn xuè guǎn liú zhāi chú shù

2 英文参考

benign tumors of eyelid

5 ICD编码

08.2504

6 概述

血管瘤是软组织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儿童发病率更高,在所有肿瘤中占第一位。就眼睑来说,血管瘤发病率也很高,仅次于色素痣乳头状瘤等。严格说来,它不是真性肿瘤,而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一部分形成脉管的间叶组织未能很好分化和形成管腔,或者形成不完全,未能和附近血管互相沟通,以致脱离周围血管系统畸形发育而成。病理学上通常分毛细血管型及海绵状型两种。

眼睑毛细血管瘤眼睑血管瘤的60~70%。一般出生时就有,位置较浅,多在真皮内,少数深达皮下。浅层者瘤组织表面不隆起(仅有大小不等的管腔增大,无内皮细胞增生),沿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又称红色痣。此型对放射治疗较为敏感,离睑缘位置较远者早期可用放射治疗。成年人可作切除后游离植皮。至于幼儿,只要不影响视力(不致造成弱视)则应等待,因这种血管瘤随年龄增加有自行消失的可能。或者可向血管瘤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促进吸收,但不宜长期口服类固醇,以免影响幼儿发育

眼睑海绵状血管瘤眼睑血管瘤的30%,其中有一部分是从眼眶原发,蔓延到眼睑上来的。多在真皮深层或皮下组织内,位置较深。在眼睑上形成结节状淡紫色肿块质地柔软且有弹性,哭泣时肿块迅速增大,颜色加深,边界不清。病程久的瘤组织纤维化甚至钙化,使肿瘤变硬。若血管瘤进行性发展,可由于眼睑皮肤溃疡发生较大出血,亦可因广泛浸润生长发生眼睑下垂,严重影响视功能

至于伴有额部血管瘤者,除额骨发育异常外,额肌多未发育,其窦腔都比较大,腔内充满血液,窦腔与额骨大、小骨孔相通,这种血管瘤手术时出血非常多,从额骨骨孔大量喷血。

7 适应

眼睑血管瘤摘除术适用于:

1.血管瘤发生于易引起出血感染或有碍功能的部位。

2.生长迅速,且因条件限制无法行冷冻及硬化剂治疗(图8.1.19.4-1~8.1.19.4-4)。

8 术前准备

1.详细体检,有无全麻禁忌

2.肝、肾功能血小板计数凝血机制都应正常。

3.面部照相留资料,画血管瘤草图,记录大小、颜色、形状

4.应周密考虑血管瘤与邻近重要组织器官之关系。

5.较大的海绵状血管瘤可先行硬化剂治疗,待缩小后再切除。

6.切除后如创伤无法缝合,应做好供皮区的准备。

7.较大血管瘤手术应备血。

9 麻醉体位

局麻,平卧位。小儿可考虑采用全麻。

10 手术步骤

1.切口可稍大,以充分暴露血管瘤周围组织

2.从血管瘤周围正常组织内钝性分离,结扎,切断进入瘤体的重要血管,待肿瘤彻底切除。

3.勿损及瘤体,以免出血

4.缝合皮肤切口,有缺损都应同时植皮或作皮瓣修复

5.伤口加压包扎。

11 中注意要点

复发性海绵状血管瘤是指经过冷冻、硬化剂或不彻底手术切除而又复发增大者。一般这种复发性血管瘤既有血管瘤又有大量瘢痕组织与之混在一起,特别与皮肤眼轮匝肌的粘连牢固,增加了手术的难度,手术时应注意以下要点:

1.即或全麻,血管瘤的局部也要用0.25%普鲁卡因注入皮内,使之易与血管瘤分离,以便能尽多保留皮肤

2.皮肤切口时应选择血管瘤皮肤粘连最轻的部位,以便分离二者的粘连,先尽量找到血管瘤的边界(实际血管瘤的边界多不清楚)。

3.与额骨板障畸形血管相通的血管瘤,在额骨上有大小不等的骨孔,从每个骨孔不断涌出血液流向额部及上睑血管瘤者,应先彻底暴露额骨骨孔,即首先把额骨骨膜掀起,将所有喷血的骨孔,用硅胶海绵及骨蜡填塞密封之,然后骨膜复位,此时可在不出血出血很少的情况下,将骨膜上面的所有血管瘤组织全部彻底摘除。

4.血管瘤长入眼轮匝肌和提上睑肌内,尤其注射硬化剂后的瘤组织肌纤维界限不清,应在显微镜下尽量保留肌纤维。将切断的提上睑肌尽量缝于睑板上,残余的眼轮匝肌尽量对位缝合。

5.皮肤内残留的血管瘤,用极轻电凝处理之。

6.皮肤血管瘤粘连牢固不能分离者,则与血管瘤一并切除,对缺损的皮肤及皮下组织转移皮瓣或游离全层皮肤移植以封闭创面。

12 术后处理

1.敷料渗血明显者应及时探查,避免术中止血不彻底,术后出血过多会发生意外。

2.术后肌注抗生素,持续5~7d,10%葡萄糖酸酸酸钙静脉注射,酌情给予卡巴克洛肌内注射。

3.术后7d拆线,表皮形成的褐色痂,每日涂抗生素眼膏在痂皮上,促进痂片软化使之自行脱落,勿强行取下。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