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恶性淋巴瘤

皮肤性病科 疾病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uè guǎn miǎn yì mǔ xì bāo xìng è xìng lín bā liú

2 注解

3 疾病别名

免疫细胞性淋巴结

5 疾病概述

免疫细胞性淋巴结病又称免疫细胞性淋巴结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主要表现为发热体重减轻,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皮肤斑丘疹,瘙痒,并常有多克隆性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和溶血性贫血。本病预后差别很大。约半数病人不经任何治疗可生存2~4年,约25%用激素治疗或并用其他化疗药物可缓解。有些病变为进行性,可发展为恶性淋巴瘤,预后不佳。到晚期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多数病人死于继发感染

6 疾病描述

1978年Shimoyama等首先报告此病。又名免疫细胞性淋巴结病样T细胞淋巴瘤血管免疫细胞性淋巴结病伴异常蛋白质血症样T细胞淋巴瘤

7 症状体征

1978年Suchi曾将本病分为血管免疫细胞样及淋巴肉芽肿两个亚型,但后者目前已另称为嗜血管性大细胞淋巴瘤

本病多发生中年以上男性,临床上具有下列特点:①发热、无力、头痛咽痛;②全身淋巴结肿大;③肝脾肿大;④特异性皮损罕见,多表现为斑疹丘疹红皮病;⑤对各种药物过敏;⑥自家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⑦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加,淋巴细胞减少,并可见不典型浆细胞淋巴细胞;⑧多克隆性高免疫球蛋白血症;⑨病情发展快,进行性加剧,T抑制细胞表型的患者存活期较T辅助细胞表型者为短。

8 病理生理

有下列特点:①毛细血管增生呈分支状,内皮细胞肿胀;②病灶中有大、中、小叁型淋巴细胞混合存在,多少不一。大型者即免疫细胞。中型者细胞胞质丰富透明,故又名苍白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并见异形,一般为单个核仁,小而偏位。上述苍白细胞特别多见于T抑制细胞表型的病例;③可见成片成熟和未成熟浆细胞以及嗜酸性粒细胞组织细胞

免疫组化检查证实多数为T辅助细胞,少数T抑制细胞表型。

9 诊断检查

需结合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及免疫组化结果,才能确诊。

本病类似免疫细胞性淋巴结病,故需要鉴别。如淋巴细胞有不典型增生,高倍镜下,中等大透明扭曲细胞达8~10个,而嗜酸性物质并不常见时,即应考虑为本病。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与本病只是病变程度上的差异,前者缺乏成片或弥漫性细胞浸润,小淋巴细胞较多而免疫细胞较少,无异形性。

10 治疗方案

联合化疗为主。

11 相关出处

皮肤病学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