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T 608—2018 口腔颌面部X射线检查操作规范

卫生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X线检查 医学影像学

目录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W S / T 6 0 8 — 2 0 1 8 kǒu qiāng hé miàn bù X shè xiàn jiǎn chá cāo zuò guī fàn

2 英文参考

Basic operation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conventional X-ray practices

3 基本信息

ICS 11.020

C 0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 608—2018《口腔颌面部X射线检查操作规范》(Basic operation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conventional X-ray practices)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18年05月10日《关于发布推荐性卫生行业标准〈口腔颌面部X射线检查操作规范〉的通告》(国卫通〔2018〕9号)发布,自2018年11月01日起实施。

4 发布通知

关于发布推荐性卫生行业标准《口腔颌面部X射线检查操作规范》的通告

国卫通〔2018〕9号

现发布推荐性卫生行业标准《口腔颌面部X射线检查操作规范》,编号和名称如下:

WS/T 608—2018 口腔颌面部X射线检查操作规范

该标准自2018年11月1日起施行。

特此通告。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18年5月10日

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华口腔医学口腔颌面放射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祖燕、马绪臣、李刚、余强、王虎、程勇、王铁梅、陈金武。

6 标准正文

口腔颌面部X射线检查操作规范

6.1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口腔颌面部X射线摄影检查前准备、技术方法程序影像显示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对受检者进行口腔颌面部X射线摄影检查

6.2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Z 179 医疗照射放射防护基本要求

WS/T 389 医学X线检查操作规程

6.3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X射线摄影 radiography

X射线作为载体,利用其穿透性和荧光作用对增感屏和(或)影像接收器系统进行曝光,以获取被照体信息影像摄影方法

3.2

X射线影像接收器 X-ray image receptor

直接或间接地把X线影像转换成可见影像的装置。X线影像接收器也有称X线影像器,包括屏/片系统、储存磷光板(IP)、平板探测器、电荷耦合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CMOS)等。

3.3

X射线遮线筒 collimator

根据X射线摄影部位的需求而制作的不同形态X射线管遮线筒,以控制照射野。

3.4

中心线 central ray,CR

中心线X线束中最中间的投影于摄影部分的射线。中心线投射方向、角度、射入点均影响着解剖部位的显示以及影像的放大与变形的程度。

3.5

X射线摄影体位 radiographic positioning

X射线摄影中,为显示某一解剖部位或病变而进行的体位设计。

3.6

听眶线 infraorbitomeatal line,IOML

眶下缘与外耳孔上缘连线。

3.7

听口线 cheilion-meatal line,CML

口角外耳孔上缘连线。

3.8

听鼻线 acanthiomeatal line,AML

鼻前嵴与外耳孔中点连线。

3.9

鼻翼耳屏线 ala-tragus line

鼻翼中点到同侧耳屏中点的连线。

3.10

矢状面 sagittal plane

矢状面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的垂直平面;将人体分为对称相等的左、右两部分的垂直平面,称为正中矢状面。

3.11

唾液腺造影术 sialography

是将X线阻射的造影剂经主导管逆行注入腺体后拍摄X线片来显示腺体内部形态功能检查方法,多用于腮腺及下颌下腺。

3.12

颞下颌关节造影术 tempromandibular arthrography

通过向颞下颌关节腔内注射对比剂,显示关节内部结构的一种造影方法

3.13

口腔颌面锥形束CT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口腔颌面锥形束CT采用锥形X线束和面积探测器,只需要围绕兴趣区旋转360°,获取容积重建需要的数据,由计算机重建出各向同性的高空间分辨率的三维图像。与传统的医用CT比较,具有空间分辨率高、辐射剂量相对较小等优点。

6.4 4 医学 X 射线检查的辐射防护

X射线辐射防护应符合 GBZ 179 的要求。

6.5 5 X 射线摄影

6.5.1 5.1 根尖片 X 射线摄影

6.5.1.1 5.1.1 摄影前准备

摄影前准备包括以下步骤:

a) 核对 X 射线摄影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摄影部位;

b) 嘱患者摘掉被照视野内的眼镜、耳环等饰品及可摘局部义齿等阻射物品;

c) 为患者佩戴甲状腺铅领;

d) 根据检查部位、目的选择适宜的影像接收器

e) 根据检查部位、患者年龄、组织厚度等选择适宜的曝光参数。

6.5.1.2 5.1.2 适应

主要用于龋病牙髓钙化,牙内吸收根尖周病变,牙发育异常,牙周炎牙外伤牙根折裂,修复体,种植体及某些系统性疾病累及牙槽骨等的检查

6.5.1.3 5.1.3 禁忌

无特殊禁忌证,但重度开口困难患者、严重颅脑损伤及因严重系统性疾病或其它病情严重无法配合者,不宜拍摄。

6.5.1.4 5.1.4 操作程序方法
6.5.1.4.1 5.1.4.1 患者体位

患者坐位,矢状面宜与地面垂直。投照上颌后牙时,鼻翼耳屏线宜与地面平行。投照上颌前牙时,上前牙的唇面宜与地面垂直。投照下颌后牙时,听口线宜与地面平行。投照下颌前牙时,头稍后仰,下前牙的唇面宜与地面垂直。

6.5.1.4.2 5.1.4.2 分角线投照
5.1.4.2.1 分角线投照技术要求

X射线中心线与被检查牙长轴与影像接收器之间夹角的角平分线垂直。X射线中心线应尽量与被检查牙的邻面切线平行。

5.1.4.2.2 影像接收器放置及固定

影像接收器放入口内应使影像接收器感光面紧靠被检查牙的舌(腭)侧面。投照前牙时,影像接收器竖放,边缘要高出切缘 7 mm左右;投照后牙时,影像接收器横放。将影像接收器固定后投照。

5.1.4.2.3 X 射线中心线位置

投照根尖片时,X 线中心线需通过被检查牙根的中部,建议其在体表的位置如下:

a) 投照上颌牙时,以外耳道口上缘至鼻尖连线为假想连线,X 线中心线通过部位分别为:

1) 投照上中切牙通过鼻尖

2) 投照上单侧中切牙及侧切牙时,通过鼻尖与投照侧鼻翼之连线的中点;

3) 投照上单尖牙时,通过投照侧鼻翼

4) 投照上前磨牙及第一磨牙时,通过投照侧自瞳孔向下的垂直线与外耳道口上缘和鼻尖连线的交点,即颧骨前方;

5) 投照上第二磨牙和第三磨牙时,通过投照侧自外眦向下的垂线与外耳道口上缘和鼻尖连线的交点,即颧骨下缘;

b) 投照下颌牙时,X 线中心线均在沿下颌骨下缘上 10 mm 的假想连线上,然后对准被检查牙的部位射入。

5.1.4.2.4 影像显示

根尖片影像应满足以下几点:

a) 完整显示被照牙齿全长,包括牙釉质牙本质牙髓腔、骨硬板、牙周膜间隙等;

b) 至少显示 2 mm 根尖周骨质

c) 图像清晰度、对比度好。

5.1.4.2.5 注意事项

X 线摄影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a) 如果牙排列不整齐、颌骨畸形或口内有较大肿物妨碍将影像接收器放在拍摄正常位置时,可根据牙的长轴和影像接收器所处的位置改变 X 线中心线倾斜角度;

b) 如遇腭部较高或口底较深的患者影像接收器在口内的位置较为垂直,X 线中心线倾斜的角度应减少;

c) 全口无牙、腭部低平、口底浅的患者,则影像接收器在口内放置的位置较平,X 线中心线倾斜的角度应增加;

d) 儿童因牙弓发育尚未完成,腭部低平,X 线中心线的垂直角度应酌情增加。

6.5.1.4.3 5.1.4.3 平行投照
5.1.4.3.1 平行投照技术要求

X射线呈水平投射检查牙,X射线发生器(球管)尽量远离被检查牙,投照时应使用长遮线筒。

5.1.4.3.2 投照技术

影像接收器的放置应使用持片夹和咬合垫。影像接收器的垂直面应与牙体长轴平行。投照上后牙时,影像接收器应尽量远离被照牙,其影像接收器的边缘位于或越过腭中缝;当投照下后牙时,影像接收器与被照牙接近;投照上前牙时,影像接收器组织边缘放置于硬腭后份;投照下前牙时,影像接收器组织边缘应放置于舌下影像接收器的平面应与被照牙的长轴平行。通常持片夹口外部分有一定位圈,投照时球管对准定位圈,使X射线中心线垂直影像接收器(牙体长轴)并避免投照切空。

5.1.4.3.3 影像显示

影像显示与 5.1.4.2.4相同。

5.1.4.3.4 注意事项

X射线中心线应通过影像接收器的中心并覆盖整个影像接收器

6.5.2 5.2 牙合 翼片 X 射线摄影

6.5.2.1 5.2.1 摄影前准备

同 5.1.1。

6.5.2.2 5.2.2 适应

主要用于检查邻面龋、髓石、牙髓腔、充填物边缘密合情况、牙槽嵴顶病变等。

6.5.2.3 5.2.3 禁忌

同 5.1.3。

6.5.2.3.1 5.2.4 操作程序方法
5.2.4.1 患者体位

患者坐位,头的矢状面与地面垂直,听口线与地面平行。

5.2.4.2 影像接收器放置

影像接收器短轴与磨牙长轴平行,置于下颌磨牙舌侧,将牙合 翼片的翼片放于被照牙咬合面上,然后患者咬住翼片。

5.2.4.3 X 射线中心线

以+8°角对准影像接收器中心,通过上颌磨牙咬合面上方 0.5 cm射入,并使X线水平角度与被照牙邻面平行。

6.5.2.4 5.2.5 影像显示

显示上、下牙牙冠及相应的牙槽骨影像

6.5.3 5.3 上颌前部咬合片 X 射线摄影

6.5.3.1 5.3.1 摄影前准备

同 5.1.1。

6.5.3.2 5.3.2 适应

主要用于观察上颌前部骨质病损及乳、恒牙的情况。

6.5.3.3 5.3.3 禁忌

同 5.1.3。

6.5.3.4 5.3.4 操作程序方法
6.5.3.4.1 5.3.4.1 患者体位

患者坐位,头矢状面与地面垂直,听鼻线与地面平行。

6.5.3.4.2 5.3.4.2 影像接收器放置

影像接收器长轴与头矢状面平行,放置于上、下颌牙之间,嘱患者于正中咬合位咬住影像接收器

6.5.3.4.3 5.3.4.3 X 射线中心线

以向足侧倾斜 65°角对准头矢状面, 由鼻骨和鼻软骨交界处射入影像接收器中心。

6.5.3.5 5.3.5 影像显示

上颌前部咬合片影像应满足以下几点:

a) 显示前部腭板、上颌窦前份及鼻中隔

b) 显示上前牙区牙列及牙槽骨

6.5.4 5.4 上颌后部咬合片 X 射线摄影

6.5.4.1 5.4.1 摄影前准备

同 5.1.1。

6.5.4.2 5.4.2 适应

主要用于观察一侧上颌后部骨质病变。

6.5.4.3 5.4.3 禁忌

同 5.1.3。

6.5.4.4 5.4.4 操作程序方法
6.5.4.4.1 5.4.4.1 患者体位

同上颌前部咬合片。

6.5.4.4.2 5.4.4.2 影像接收器放置

影像接收器置于上、下颌牙之间,尽量向后并向被检查侧放置。影像接收器长轴与头的矢状面平行,嘱患者于正中咬合位咬住影像接收器

6.5.4.4.3 5.4.4.3 X 射线中心线

向足侧倾斜 60°角,水平角度与被检查侧前磨牙邻面平行,对准被检侧眶下孔的外侧射入。

6.5.4.5 5.4.5 影像显示

上颌后部咬合片影像应满足以下几点:

a) 显示投照侧象限的上颌牙列和牙槽骨

b) 显示对侧上颌侧切牙至投照侧第三磨牙及上颌结节

c) 显示投照侧上颌窦的外下份。

6.5.4.6 5.4.6 注意事项

避免X射线球管放置过于靠后,以防止颧弓影像与后牙影像重叠。

6.5.5 5.5 下颌前部咬合片摄影

6.5.5.1 5.5.1 摄影前准备

同 5.1.1。

6.5.5.2 5.5.2 适应

用于观察下颌颏部骨折及其它颏部骨质病变。

6.5.5.3 5.5.3 禁忌

同 5.1.3。

6.5.5.4 5.5.4 操作程序方法
6.5.5.4.1 5.5.4.1 患者体位

患者坐位,头部后仰,矢状面与地面垂直,使影像接收器与地面呈 55°角。

6.5.5.4.2 5.5.4.2 影像接收器放置

影像接收器置于上下颌牙之间,尽量向后放置,影像接收器长轴与头矢状面平行,并使影像接收

器长轴中线位于两下中切牙之间,嘱患者于正中咬合位咬住。

6.5.5.4.3 5.5.4.3 X 射线中心线

以 0°角对准头矢状面,由颏部射入。

6.5.5.5 5.5.5 影像显示

下颌前部咬合片影像应满足以下几点:

a) 显示下颌骨前部颌骨;

b) 显示下前牙牙列;

c) 显示下颌前部下缘骨皮质。

6.5.6 5.6 下颌横断咬合片 X 射线摄影

6.5.6.1 5.6.1 摄影前准备

同 5.1.1。

6.5.6.2 5.6.2 适应

检查下颌骨体部骨质有无颊舌侧膨胀,下颌骨体骨折移位,异物及阻生牙定位和下颌下腺导管结石等。

6.5.6.3 5.6.3 禁忌

同 5.1.3。

6.5.6.4 5.6.4 操作程序方法
6.5.6.4.1 5.6.4.1 患者体位

患者坐位,头的矢状面与地面垂直。

6.5.6.4.2 5.6.4.2 影像接收器放置

大小及放置与下颌前部咬合片相同。

6.5.6.4.3 5.6.4.3 X 射线中心线

准头矢状面,经两侧下颌第一磨牙连线中点垂直影像接收器射入。

6.5.6.5 5.6.5 影像显示

下颌横断咬合片影像应满足以下几点:

a) 显示口底软组织轮廓;

b) 显示下颌骨的颊舌侧骨板;

c) 显示下颌骨和牙弓横断面。

6.5.6.6 5.6.6 注意事项

如果用于检查口底(如涎腺导管结石),曝光条件应选择软组织投照条件。

6.5.7 5.7 曲面体层 X 射线摄影

6.5.7.1 5.7.1 摄影前准备

摄影前准备包括以下步骤:

a) 核对X射线摄影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摄影部位;

b) 嘱患者摘掉被照视野内的眼镜、耳环及可摘局部义齿等阻射物品;

c) 根据患者年龄、组织厚度选择适宜的曝光参数。

6.5.7.2 5.7.2 适应

曲面体层适用以下情况:

a) 上下颌骨外伤畸形肿瘤炎症血管性病变等;

b) 牙及牙周组织疾病,如阻生牙及牙周炎等;

c) 观察牙发育及萌出状况;

d) 错牙合 畸形

e) 颞下颌关节疾病;

f) 其他颌面部病变的检查等。

6.5.7.3 5.7.3 禁忌

无特殊禁忌证。

6.5.7.4 5.7.4 操作程序方法

患者立位坐位颈椎呈垂直状态或稍向前倾斜,下颌颏部置于颏托正中,矢状面与地面垂直,听眶线与听鼻线的分角线与地面平行,用额托和头夹将头固定。

6.5.7.5 5.7.5 影像显示

显示双侧上、下颌骨、上颌窦、颞下颌关节及全口牙齿

6.5.8 5.8 头影测量片 X 射线摄影

6.5.8.1 5.8.1 摄影前准备

同 5.7.1。

6.5.8.2 5.8.2 适应

用于研究分析健康人及错牙合 畸形患者牙、颌、面形态结构,研究颅颌面生长发育及记录矫治前后牙、颌、面形态结构的变化。有时亦用于颅、颌、面异物的定位。

6.5.8.3 5.8.3 禁忌

无特殊禁忌证。

6.5.8.4 5.8.4 操作程序方法
6.5.8.4.1 5.8.4.1 头颅侧位头影测量
5.8.4.1.1 患者体位

患者坐位或站位,将头颅定位架的耳塞调至与患者外耳道口平齐,将两侧耳塞分别放进外耳道口内。此时,头部矢状面与影像接收器平行。嘱患者咬在正中咬合位。

5.8.4.1.2 影像接收器放置

影像接收器与地面垂直。

5.8.4.1.3 X 射线中心线

对准外耳道口并且保证两侧外耳道口的影像相互重叠,X线中心线垂直影像接收器投照。

6.5.8.4.2 5.8.4.2 头颅正位头影测量
5.8.4.2.1 患者体位

患者坐位或站位,影像接收器位于患者的前面。将头颅定位架的耳塞调至与患者外耳道口平齐,将两侧耳塞分别放进外耳道口内。此时,头部矢状面与影像接收器垂直。使患者听眶线与地面平行,并与影像接收器垂直。嘱患者咬在正中咬合位。

5.8.4.2.2 影像接收器放置

影像接收器与地面垂直。

5.8.4.2.3 X 射线中心线

患者后方穿过两侧外耳道口连线中点向前到达影像接收器,X线中心线影像接收器垂直。

6.5.9 5.9 颅面骨 X 射线摄影

6.5.9.1 5.9.1 摄影前准备

摄影前准备包括以下步骤:

a) 核对X射线摄影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摄影部位;

b) 为患者佩戴铅防护;

c) 嘱患者摘掉被照视野内的眼镜、耳环及可摘局部义齿等阻射物品;

d) 根据患者年龄、组织厚度选择适宜的曝光参数。

6.5.9.2 5.9.2 华特位片 X 射线摄影
6.5.9.2.1 5.9.2.1 操作程序方法

详情参见WS/T 389。

6.5.9.2.2 5.9.2.2 图像显示

详情参见WS/T 389。

6.5.9.2.3 5.9.2.3 注意事项

详情参见WS/T 389。

6.5.9.3 5.9.3 颅底位片 X 射线摄影
6.5.9.3.1 5.9.3.1 适应

主要用于检查颅底病变、上颌后部及颞下窝病变。

6.5.9.3.2 5.9.3.2 禁忌

无特殊禁忌证。

6.5.9.3.3 5.9.3.3 操作程序方法
5.9.3.3.1 患者体位

将颅底固位架置于摄影台上,使固位架中线对摄影台中线。患者仰卧于固位架的斜面上,头部正中矢状面对固位架中线,头后仰。根据患者颈部长短的不同,调节暗盒架使头顶影像接收器接触,使听眶线与影像接收器平行。影像接收器上缘超出前额部,下缘超出枕外隆凸。

5.9.3.3.2 影像接收器放置

影像接收器的长轴置于暗盒架中线上。

5.9.3.3.3 X 射线中心线

对准两侧下颌角连线中点与暗盒垂直射入胶片中心。焦点影像接收器的距离为 100 cm。

5.9.3.4 影像显示

显示两侧上颌窦、鼻腔、蝶窦、卵圆孔、髁突等结构

5.9.3.5 注意事项

投照时用遮线筒、滤线器。

6.5.9.4 5.9.4 颧弓位片 X 射线摄影
6.5.9.4.1 5.9.4.1 适应

检查颧弓的形态和及其周围组织结构,观察是否有颧弓骨折以及颧弓周围有无异物存在。

6.5.9.4.2 5.9.4.2 禁忌

无特殊禁忌证。

6.5.9.4.3 5.9.4.3 操作程序方法
5.9.4.3.1 患者体位

尽量使用颅底固定架,患者体位与颅底位相同。头部后仰,使听鼻线与影像接收器平行。头矢状面与影像接收器垂直。颧弓位于影像接收器中心。

5.9.4.3.2 X 射线中心线

对准颧弓中点,与影像接收器垂直射入其中心。焦点影像接收器的距离为 100cm。

5.9.4.4 影像显示

显示投照侧颧骨、颧弓的影像

5.9.4.5 注意事项

使用遮线筒和滤线器。

6.5.9.5 5.9.5 下颌骨侧位片 X 射线摄影
6.5.9.5.1 5.9.5.1 适应

检查下颌骨体部、下颌角以及下颌升支的病变。

6.5.9.5.2 5.9.5.2 禁忌

无特殊禁忌证。

6.5.9.5.3 5.9.5.3 操作程序方法

患者坐位,头部向患侧倾斜并将下颌向前伸,X线中心线从对侧下颌角射入,从患侧下颌骨颊侧穿出。如需观察尖牙区下颌骨体(单尖牙位)时,可令患者头部稍旋转,使尖牙区紧贴影像接收器,使对侧下颌体影像向上、向前移开,X线中心线通过下颌骨体的尖牙区。如需观察下颌角前后骨质变化,可使患者下颌骨体紧贴影像接收器X线中心线通过患侧下颌骨体,称为下颌骨体位。如果需要观察髁突,可使患者转动头部将下颌支紧贴影像接收器,头矢状面与影像接收器平行,X线中心线通过下颌升支中部,称为下颌升支侧位焦点影像接收器的距离为 40 cm~100 cm。

6.5.9.5.4 5.9.5.4 影像显示

显示下颌骨体磨牙区及下颌升支。

6.5.9.5.5 5.9.5.5 注意事项

X线摄影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a) 根据检查目的的不同,本片位的投照角度可以有一定程度的调整;

b) 可以使用牙科X线机或其它较大功率的X线机。如果使用牙科X线机可以不使用滤线器。

6.5.9.6 5.9.6 下颌骨后前位片 X 射线摄影
6.5.9.6.1 5.9.6.1 适应

主要用于检查下颌骨升支内外骨质及上下颌颌间间隙情况。

6.5.9.6.2 5.9.6.2 禁忌

无特殊禁忌证。

6.5.9.6.3 5.9.6.3 操作程序方法
5.9.6.3.1 患者体位

患者面向影像接收器,头矢状面以及听眶线均与影像接收器垂直。前额和鼻尖紧靠影像接收器,上唇置于影像接收器中心。

5.9.6.3.2 X 射线中心线

患者后方向前,对准上唇,与影像接收器垂直。焦点影像接收器的距离俯卧位为 100 cm,坐位为 60 cm。

6.5.9.6.4 5.9.6.4 影像显示

显示上、下颌骨后前位影像

6.5.9.6.5 5.9.6.5 注意事项

投照时用遮线筒、滤线器。

6.5.9.7 5.9.7 下颌骨开口后前位 X 射线摄影
6.5.9.7.1 5.9.7.1 适应

主要用于观察两侧髁突顶面及内外径向的病变。

6.5.9.7.2 5.9.7.2 禁忌

无特殊禁忌证。

6.5.9.7.3 5.9.7.3 操作程序方法
5.9.7.3.1 患者体位

患者面向影像接收器,头部矢状面对准影像接收器中线并与之垂直,前额和鼻尖紧靠影像接收器,鼻根部放于影像接收器中心。请患者尽量张大口,使髁突向前下滑动到关节结节下方。

5.9.7.3.2 X 射线中心线

中心线沿矢状面自患者后方向前,向头侧倾斜25°角,通过鼻根部射入影像接收器中心。焦点影像接收器的距离为 60 cm~100 cm。

6.5.9.7.4 5.9.7.4 影像显示

显示双侧下颌骨开口后前位影像

6.5.9.7.5 5.9.7.5 注意事项

投照时使用遮线筒,滤线器。

6.5.9.8 5.9.8 下颌骨升支切线位 X 射线摄影
6.5.9.8.1 5.9.8.1 适应

主要用于观察下颌升支外侧密质骨有无膨出、增生及破坏。

6.5.9.8.2 5.9.8.2 禁忌

无特殊禁忌证。

6.5.9.8.3 5.9.8.3 操作程序方法
5.9.8.3.1 患者体位

患者面向影像接收器,前额鼻尖紧靠影像接收器,被检侧的下颌升支放于影像接收器中心,髁突应位于影像接收器上缘以下。使头部矢状面向对侧倾斜,被检侧升支颊侧骨板前后向与影像接收器垂直。

5.9.8.3.2 X 射线中心线

对准被检侧的下颌升支后缘中部,与影像接收器垂直射入其中心。焦点影像接收器的距离为 60cm~100 cm。

6.5.9.8.4 5.9.8.4 影像显示

显示一侧下颌升支后前切线位的影像

6.5.9.8.5 5.9.8.5 注意事项

投照时使用遮线筒,滤线器。

6.5.9.9 5.9.9 许勒位片 X 射线摄影
6.5.9.9.1 5.9.9.1 适应

主要用于观察颞下颌关节关节窝、关节结节、髁突及关节间隙的病变,如髁突骨折脱位先天畸形肿瘤等。

6.5.9.9.2 5.9.9.2 禁忌

无特殊禁忌证。

6.5.9.9.3 5.9.9.3 操作程序方法
5.9.9.3.1 患者体位

使用专用头颅固位架可以明显减少投照难度。将固位架板面之耳塞放进被检侧的外耳道口,再将另一侧耳杆下端的耳塞放于对侧的外耳道口,此时患者头矢状面与影像接收器平行,嘱患者上下旋转头部使听眶线与固位架板面短轴平行。

5.9.9.3.2 X 射线中心线

向足侧倾斜25°角,对准对侧的外耳道口上方5 cm处射入。焦点影像接收器距离为 75 cm。

6.5.9.9.4 5.9.9.4 影像显示

显示颞下颌关节外侧1/3侧斜位影像,可同时显示关节窝、关节结节、髁突及关节间隙。

6.5.9.9.5 5.9.9.5 注意事项

X线摄影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a) 投照时使用遮线筒,滤线器;

b) 拍摄闭口位时,应注意使患者保持在正中咬合位时拍摄,以便于观察关节间隙。

6.5.9.10 5.9.10 髁状突经咽侧位片 X 射线摄影
6.5.9.10.1 5.9.10.1 适应

主要用于观察髁状突病变,如骨关节病、髁状突肿瘤及髁状突高位骨折等。

6.5.9.10.2 5.9.10.2 禁忌

无特殊禁忌证。

6.5.9.10.3 5.9.10.3 操作程序方法
5.9.10.3.1 患者体位

患者坐位,被照侧髁突贴近影像接收器,使外耳道口置于影像接收器中心向后向上各 1.5 cm处。患者头部矢状面与影像接收器平行,听鼻线与地面平行,请患者半张口。

5.9.10.3.2 影像接收器放置

影像接收器横放,用铅板遮挡其 1/2,一侧曝光后用铅板遮挡已经曝光的一侧,再曝光另一侧。

5.9.10.3.3 X 射线中心线

患者对侧乙状切迹处射入,向头侧、枕侧各倾斜 5°角,经患侧髁突穿出。

6.5.9.10.4 5.9.10.4 影像显示

显示髁突前后侧位影像

6.5.9.10.5 5.9.10.5 注意事项

如果使用口腔科专用X线机,需将遮线筒口紧贴患侧皮肤。这时,焦点影像接收器的距离为遮线筒长度(20 cm)加上患者面宽度。

6.5.10 5.10 涎腺造影

6.5.10.1 5.10.1 适应

主要用于大涎腺(腮腺和下颌下腺)慢性炎症舍格伦综合征、涎腺良性肥大、涎腺肿瘤涎瘘及涎腺发育畸形检查;亦可用于观察涎腺邻近组织病变是否侵及涎腺。

6.5.10.2 5.10.2 禁忌

涎腺急性炎症期、对比剂过敏者禁用。

6.5.10.3 5.10.3 造影前准备

造影前准备包括以下步骤:

a) 核对造影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摄影部位;

b) 准备对比剂 2 mL~4 mL,对比剂注射前,应按药典规定进行必要处理;

c) 嘱患者摘掉被照视野内的眼镜、耳环及可摘局部义齿、项链等阻射物品;

d) 根据检查部位、患者年龄、组织厚度选择适宜的曝光参数。

6.5.10.4 5.10.4 操作程序方法
6.5.10.4.1 5.10.4.1 腮腺造影
5.10.4.1.1 摄影体位

X线摄影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a) 腮腺造影侧位片投照,将影像接收器横放于摄片架上,使影像接收器与地面成 70°角。患者坐于椅上,转成侧位,被照侧靠影像接收器。头矢状面与影像接收器平行,颏前伸,使腺体位于影像接收器中心向后 2 cm处。X线中心线以 0°对准对侧下颌角下方 1 cm,再向枕侧倾斜 5°~ 10°角射入腺体部,距离为 40 cm。

b) 照完侧位充盈片后如需拍后前位片者,应立即投照,影像接收器直放于摄片架上,影像接收器与地面垂直。患者坐于摄片架前,面向影像接收器。额、鼻紧靠影像接收器,使外耳道口上缘至眶下缘连线与影像接收器垂直。被检测下颌骨升支长轴置于影像接收器中线上,下颌角置于影像接收器中心,X线中心线对准被检测下颌角与影像接收器中心垂直射入,距离为 60 cm。

c) 照完后前位片后需拍照功能片者,嘱患者吐出口内纱卷,口含柠檬酸棉签后重新摆位照腮腺侧位片。

5.10.4.1.2 操作程序

腮腺造影包括以下步骤:

a)检查腮腺局部情况,用口镜将颊部向外牵开,挤压腺体,观察导管口有无涎液流出,应注意其量及性质。

b)导管口局部黏膜常规消毒后,用一钝头探针从导管口探入导管内,扩张导管口及导管,探知导管的走行方向。

c)将对比剂经导管酌情推注。

d)推注完毕,擦净外溢于口腔内对比剂,以免干扰造影影像。导管口处压以纱卷,立即拍照X线片。

5.10.4.1.3 影像显示

腮腺造影片影像应满足以下几点:

a)可以看到充盈良好的腮腺各级导管系统及腺泡影像

b)影像无运动伪影

c)腮腺腺体与周围组织有良好的对比。

5.10.4.1.4 注意事项

腮腺造影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a)在造影前挤压腺体,尽量排出涎液,减轻患者造影时的不适;

b)可先推注少量对比剂,询问患者胀感明显的区域,以明确造影剂注入在导管系统内;

c)摆位时嘱患者尽量将颏部前伸,避免腺体与下颌骨及颈椎影像重叠;

d)推注对比剂后及时拍照;

e)造影过程中出现对比剂过敏症状时,应立即终止检查,并进行对症治疗

6.5.10.4.2 5.10.4.2 下颌下腺造影
5.10.4.2.1 摄影体位

X线摄影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a)应利用头颅定位仪,使两侧下颌骨影像重叠在一起。患者坐位或站位,被检侧腺体靠近影像接收器,调整耳塞外耳道口平齐,将两侧耳塞放进外耳道内。头矢状面与影像接收器平行。颏前伸,下颌体长轴放于影像接收器长轴上。影像接收器上缘包括髁突,前缘包括颏部。X线中心线对准对侧下颌角,垂直影像接收器投照,距离为 150 cm。

b)需拍照功能片者,嘱患者吐出口内纱卷,口含柠檬后重新摆位照下颌下腺侧位片。

5.10.4.2.2 操作程序

下颌下腺造影包括以下步骤:

a)检查患侧下颌下腺情况,挤压腺体观察导管口有无涎液流出,应注意涎液量及性质;

b)导管口局部黏膜常规消毒后,用钝头探针自下颌下腺导管口探入导管内使导管口及导管得以扩张;

c)将对比剂经导管口酌情推注;

d)推注完毕,擦净外溢于口腔内的对比剂。导管口处压以纱卷,立即拍照X线片。

5.10.4.2.3 影像显示

下颌下腺造影影像应满足以下几点:

a)可以看到充盈良好的下颌下腺各级导管系统及腺泡影像

b)影像无运动伪影

c)下颌下腺腺体与周围组织有良好的对比。

5.10.4.2.4 注意事项

下颌下腺造影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a)在造影前挤压腺体,尽量排出涎液,减轻患者造影时的不适;

b)可先推注少量对比剂,询问患者胀感明显的区域,以明确造影剂注入在下颌下腺导管系统内;

c)造影过程中出现对比剂过敏症状时,应立即终止检查,并进行对症治疗

6.5.11 5.11 颞下颌关节造影

6.5.11.1 5.11.1 适应

颞下颌关节造影的适应证包括以下几点:

a)颞下颌关节骨质有改变,临床检查关节内有连续磨擦音而疑有关节盘穿孔

b)颞下颌关节间隙有明显异常,临床检查关节有弹响、绞锁及髁突运动明显受限;

c)为进一步证实颞下颌关节内是否有占位性病变。

6.5.11.2 5.11.2 禁忌

颞下颌关节造影的禁忌证包括以下几点:

a)关节区局部皮肤感染者;

b)患者出血性疾病

c)正在使用抗凝血药物治疗疾病的患者

d)局麻药过敏者;

e)对比剂过敏者。

6.5.11.3 5.11.3 造影前准备

X摄影前准备包括以下步骤:

a)核对造影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摄影部位;

b)准备局麻药及对比剂,对比剂注射前,应按药典规定进行必要处理;

c)嘱患者摘掉被照视野内的眼镜、耳环及可摘局部义齿、项链等阻射物品;

d)根据检查部位、患者年龄、组织厚度选择适宜的曝光参数。

6.5.11.4 5.11.4 操作程序方法
6.5.11.4.1 5.11.4.1 颞下颌关节上腔造影
5.11.4.1.1 摄影体位

可拍摄许勒位、关节开闭口体层及口腔颌面锥形束CT,方法同相应平片、体层片及锥形束CT。

5.11.4.1.2 操作程序

颞下颌关节上腔造影包括以下步骤:

a)消毒局部皮肤

b)嘱患者大开口,宜于髁突后垂直进针 1 cm,注入局麻药然后退针至皮下,再将针尖斜向前、上、内抵达关节结节后斜面,有刺及软骨手感;

c)将针尖退回少许注入约 0.1 mL~ 0.2 mL局麻药,如无阻力且能回吸,则确认针尖关节腔内,吸出局麻药及部分关节液,更换盛有造影剂针管;

d)酌情注入对比剂后立即拍照X线片开口位及闭口位,推荐剂量为 1.2 mL~ 1.5 mL。

6.5.11.4.2 5.11.4.2 颞下颌关节下腔造影
5.11.4.2.1 摄影体位

同 5.11.4.1.1。

5.11.4.2.2 操作程序

颞下颌关节下腔造影包括以下步骤:

a)消毒局部皮肤

b)嘱患者半开口,做左侧相当于髁突后斜面2点处进针,做右侧相当于髁突后斜面 10点处进针

c)于髁突后区垂直进针 1 cm注入局麻药后,将针尖退回至皮下,再向前并稍向内直抵髁突后斜面,然后针尖向上、内滑入下腔,注入局麻药约 0.1 mL~ 0.2 mL,如无阻力且可回吸,则可确认针尖已在下腔内。

d)换上盛造影剂针管,酌情注入对比剂,推荐剂量为 0.8 mL~ 1.0 mL。

6.5.11.5 5.11.5 注意事项

颞下颌关节造影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a)操作时应注意患者情况,如有过敏、晕厥等,应终止检查并给予相应处理;

b)拔针后,如有局部出血血肿形成应给予处理。

7 参考文献

[1] 马绪臣.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18-47

[2] 燕树林,牛延涛.医学影像技术学术语详解[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2-30

[3] 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口腔医学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289-306

[4] Langland OE, Langlais RP. Principles of dental imaging[M].Baltimore:Williams&Wilkins,1997:49-130,225-260

[5] White SC, Pharoah MJ. Oral Radiology: Principles and Interpretation-5th[M].St.Louis:Mosby, 2003:135-176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