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疽

中医学 流痰 中医外科学 中医病证名 疮疡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ú gēn jū

2 英文参考

tuberculosis of heel[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足跟疽(tuberculosis of heel)为病证名[1]。出《证治准绳·疡医》卷四[1]。是指发生于足跟部的流痰[2]。由脏腑积热所致[2]

足跟疽类似西医的跟骨骨髓炎、骨结核[2]

5 足跟疽症状

足跟疽初起肿红紫痛,溃后脓水淋沥,状如兔咬之症,深达于骨,久不收口[2]

6 足跟疽的治疗

治疗足跟疽,初宜隔蒜灸,内服仙方活命饮肉桂牛膝[2]

溃后宜补中益气汤人参养荣汤桂附地黄丸,随证滋补[2]

如久不收敛,用盐汤冲洗溃烂部,白术研末撒之,或用乳香没药海螵蛸赤石脂等分,研细开;用黄蜡化开,和匀作饼敷之[2]

还可参照附骨疽附骨痰治之[2]

7 关于流痰

流痰(flowing phlegm tuberculosis of bone and joint)为病名[3]。见清·余景和《外证医案汇编》卷三。是指发生于骨和关节间的慢性化脓性疾病[3]。本病变在破坏过程中,少有新骨形成,当脓肿形成后可以流窜,溃后脓液稀薄如痰,故称流痰[3]。为无头疽的一种[3]。多发于儿童和青年,患者常有肺结核病史[3]。本病的特点是好发于骨与关节,病程进展缓慢,初起不红不热,化脓亦迟,脓水清稀,并夹有败絮样物质,溃后不易收口,易形成窦道,常可损筋伤骨而致残废,甚至危及生命

外科医案汇编》:“痰凝于肌肉、筋骨、骨空之处,无形可征,有血肉可以成脓,即为流痰。”

流痰的发病部位不同,尚有许多不同名称。如发生于脊背的,叫龟背痰发生在腰椎两旁的,叫肾俞虚痰发生环跳部的,叫附骨痰环跳流痰发生在膝部的,叫鹤膝痰发生在足踝部的,叫穿拐痰穿踝痰发生在手指骨节的,叫蜣螂蛀发生在胸前的,叫鸡胸痰等。名称虽异,但其病因证候治法及预后基本一致,统称为流痰

流痰相当于西医的骨与关节结核[3]

详见流痰条。

8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56.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97.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