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系学说

生物学

目录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chún xì xué shuō

2 英文参考

pure line theory

3 注解

纯系学说是丹麦植物遗传学家约翰森(W.L.Johannsen,1857~1927)根据菜豆选种试验结果于1909年提出来的一种学说。认为植物连续自交若干代后,能形成基因型纯合的品系,即纯系。由于环境的影响,纯系中各个个体在一些数量性状(如豆粒的重量)会出现变异,但对这种变异进行选择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们的后代仍会在纯系的范围内发生变异,这就是他提出的所谓纯系内选择无效的观点。纯系个体差异环境影响造成,是不遗传的,故纯系内选择无效。纯系学说区分了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指出在纯系内对由环境影响造成的变异进行选择是无效的。长期以来它是自花授粉作物单株选择育种的理论根据。但他所指的纯系,仅就菜豆粒重这一性状而言,并未涉及所有性状;何况“纯”只是相对的,所谓纯系在日益扩大繁殖的情况下,由于天然杂交和突变,必然会发生基因分离重组。育种实践表明,在“纯系”内进行选择也不是完全无效的。他把纯系学说达尔文进化论联系起来,认为选择只能对现成的遗传差异起分类和过筛的作用,并不能创造新种。这样的看法现在看来也是站不住脚的。

群体是由几个纯系混合组成时,选择有效,并可使变异偏向一定方向,但这种选择是使群体的构成接近于纯系。一旦形成纯系后,选择就成为无效,而仅存环境引起的变异,这也就是约翰逊(W.L.Jo-hannsen)用菜豆(Phaseolus vulgaris)品种Prin-zessbobne做材料,从统计遗传学上研究分析籽粒重量后所提出的纯系学说。这在显示选择效果的可行范围这一点上颇为重要。市场销售的籽粒重一般呈正态分布,可将它划分几个数量组,从每组种子生长的植株中各自行自花授粉,调查它们的子代籽粒重。各个单株的籽粒重与原品种的籽粒重平均数都大为不同,一般表现是从大粒种子获得的后代,籽粒偏重,从小粒种子获得的后代籽粒偏轻。约翰逊(Johannsen)从原商品品种中选择多个单株经分别长期自花授粉后育成纯系。共选用了19个纯系。他所建立的纯系,其特色是从建立纯系之初便按大粒与小粒分开选择,但即使如此,同一纯系内部后代所显示的平均数最终还是与初始纯系的平均数大体相近。也就是说从大粒系统1号和小粒系统19号中,分别按籽粒大小,连续选择6代后,在各自系统中仍然看不出其平均数有何变化。这说明纯系(即各个系统)中选择没有意义。在一个品种中不论怎样选择,大粒的豆,后代也不可能超越品种中最大平均值纯系变异范围。而且,有时看来好象是遗传性的变异,但还是有不少因材料不纯所致。约翰逊的实验结果作为基因学说的基石现已成为遗传学的重要基础之一。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