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常规检查

化验及医学检查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niào cháng guī jiǎn chá

2 注解

尿常规检查是对尿液的物理、化学及形态学检查。为便于应用,人们将常用试验称为尿常规,内容包括尿外观(颜色及透明度)、气味、比重、酸碱度、蛋白及糖定性试验、沉渣检查显微镜检查)等项目。也有简化为只包括外观、糖、蛋白及显微镜检查者。尿在肾中形成后,经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排出,所以尿成分变化可以反映泌尿系统疾病。而尿成分也受血液成分的影响,因此尿检查也可反映某些代谢性、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尿糖可呈阳性。正常尿液为淡黄色(颜色深浅受尿浓缩程度影响)、透明液体,pH约6.5,比重为1.015~1.025,糖及蛋白定性试验阴性显微镜检查可见少量上皮细胞红细胞离心沉淀<3个/高倍视野)、白细胞离心沉淀<5个/高倍视野),并可有盐类结晶、无管型(蛋白质肾小管中凝聚而成的圆柱形物体)。疾病可使检查结果异常,食物或药物也可影响其结果。例如,服用维生素B12痢特灵大黄时,尿的黄色不同程度地加深。泌尿系出血可使尿呈粉红色混浊状,甚至象血样。黄疸病人尿胆红素阳性时尿呈深黄色。如怀疑有异常成分时,应做鉴别性试验。健康人尿中虽含微量蛋白(<150毫克/24小时),但因含量极低,定性试验呈阴性阳性时则称为蛋白尿。当有肾小球损伤(使血浆蛋白分子易於滤过)及肾小管病变(肾小管重吸收蛋白能力减低,如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肾盂肾炎妊娠中毒症)时都可出现蛋白尿。此外,血浆中某些蛋白(如血红蛋白肌红蛋白)量增加时,也可在尿中出现。泌尿系肿瘤、结石、结核等也可引起蛋白尿。正常时血浆滤过的葡萄糖几乎全部被肾小管吸收,因此葡萄糖排出量<300毫克/24小时。但当各种原因引起血浆葡萄糖浓度升高、超过肾排糖阈值(160~180mg/dl)时,尿中排糖量增多,称为糖尿。如高糖饮食后,可出现一过性糖尿。糖尿病是最常见的出现糖尿的疾病。除理化性质检查外,显微镜形态学检查也非常重要。尿中红细胞增多可见于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结核肿瘤、结石及出血性疾病等。白细胞增多可由泌尿系炎症引起。如果蛋白尿与管型同时出现,有助於肾实质损害的判断。为做尿常规检查,可用清洁容器留随意新鲜尿,但以清晨尿为好。妇女应注意避免污染阴道分泌物,避开月经期

3 化验

3.1 正常值

尿酸碱度(pH):5.0~7.0(H+浓度10~0.1μmol/L); 透明度:透明; 颜色:淡黄或黄色; 尿糖:糖试验:阴性; 尿沉渣镜检:白细胞<5个/HP 红细胞0~1个/HP (儿童)<3个/HP 上皮细胞0~少量/HP 管型0/HP或偶见透明管型 蛋白:磺基水杨酸阴性 加热加醋酸阴性

3.2 化验结果意义

尿酸碱度(pH):增高:呼吸性碱中毒,某些代谢性碱中毒,泌尿系变形桿菌感染肾小管性酸中毒,应用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

降低: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低钾性碱中毒,应用氯化铵等酸性药物等。

透明度:新鲜尿浑浊可见于:尿酸盐沉淀(浓缩的酸性尿冷却后,有淡红色尿酸结晶析出,加热加碱后转为透明),磷酸盐和碳酸盐沉淀(呈淡灰色,加酸可溶解),脓尿,菌尿等。

颜色:红色:血尿。 浓茶或酱油色:血红蛋白尿

深黄色:胆红素尿。

白色乳样:乳糜尿,脓尿。

尿糖:增高:糖尿病肾性糖尿病,甲亢等,内服、注射大量葡萄糖精神激动

尿沉渣镜检:白细胞增多:泌尿系感染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等),泌尿系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泌尿系结核肾结核膀胱结核),泌尿系肿瘤肾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等。 红细胞增多:泌尿系结石结核肿瘤肾小管肾炎,泌尿系血管畸形出血性疾病等。 管型增多:

红细胞管型:肾脏病变急性期。

白细胞管型(脓细胞管型):化脓性感染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

上皮细胞管型:急性肾炎,急进型肾炎子痫重金属中毒,化学物中毒,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等。

颗粒管型:慢性肾炎急性肾炎后期药物中毒类脂肾病急性肾衰肾衰管型)等。

蛋白:阳性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隐匿型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中毒肾病妊娠妊娠毒血症,SLE,多发性骨髓瘤。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肾移植后,剧烈活动高热寒战等。

3.3 化验取材

尿液

3.4 验方

尿液检查

3.5 化验类别

尿液检查尿液检查

3.6 参考资料

《新编临床检验检查手册》、《新编化验员工作手册》

3.7 相关疾病

慢性肾小球肾炎

肾结核

肾结石

肾肿瘤

急性膀胱炎

编辑:banlang 审核:sun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