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2009年01月22日修订版

BY banlang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疾病别名

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senile 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syndrome

疾病代码

ICD:D46.7

疾病分类

老年病科

疾病概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主要特征有:①血细胞发育异常,表现为骨髓无效和病态造血;②恶性克隆保留一定程度的分化潜力,且增生比较缓慢;③部分最终转化为急性白血病,主要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 约50%患者在初诊时无症状;约30% MDS 患者因贫血而主诉乏力、头昏;部分患者由于粒细胞或血小板减少及功能缺陷而引起反复致感染及出血。

疾病描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主要特征有:①血细胞发育异常,表现为骨髓无效和病态造血;②恶性克隆保留一定程度的分化潜力,且增生比较缓慢;③部分最终转化为急性白血病,主要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

症状体征

约50%患者在初诊时无症状;约30% MDS 患者因贫血而主诉乏力、头昏;部分患者由于粒细胞或血小板减少及功能缺陷而引起反复致感染及出血。肝、脾肿大较常见,多为轻度肿大,部分患者淋巴结肿大,少数有胸骨压痛。

疾病病因

MDS 的病因尚不明确,但可能与接触苯、接受烷化剂治疗、电离辐射等有关,有的可从再障或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发展而来。MDS 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30% MDS 有ras 基因突变,位点的突变导致ras 基因激活,从而使某些细胞发生恶性转化,产生异常蛋白,并通过干扰细胞分化过程而使细胞代谢异常。部分病例有C-fas 基因突变,C-fas 基因产物是M-CSF 受体,受体缺陷可影响骨髓对造血生长因子的增生反应,促进异常克隆的生长,最终发展成为MDS。近年研究认为,MDS 与造血细胞凋亡异常有关,由于凋亡基因的过度表达,或抗凋亡基因的减少或缺乏,致造血干细胞在增生、分化过程中过早、过度凋亡,形成骨髓无效性造血。MDS 的发病为多阶段性,临床所见MDS 的不同表现可能与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有关。1982 年FAB 协作组将MDS 分为5 型:①难治性贫血(RA);②伴环形铁粒幼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S);③原始细胞过多的难治性贫血(RAEB);④转变中的原始细胞过多难治性贫血(RAEB-T);⑤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事实上,MDS 可能只有早期、中期、晚期之分,而无型别之分,各型相互间有密切的联系,某些MDS 患者可经历典型的由RA、RAS→RAEB→RAEB→T→AML 的连续转变过程。CMML 可看作是伴有周围血单核细胞增多的特殊亚型,MDS 的分型实际上可能是同一疾病的不同分期。

病理生理

用细胞遗传学技术发现50% MDS 患者有染色体核型异常,且多个细胞有同样的异常核型。葡萄糖-6-磷酸脱氢酸(G6PD)同工酶研究进一步发现MDS 病人血细胞只有A 型G6PD 同工酶,而成纤维细胞和上皮细胞同时含A、B 两型。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RFIP)分析也显示MDS 为克隆性细胞增生。大量证据表明,MDS 是一组由1 个异常的造血干细胞衍生的克隆性疾病,甚至有人认为是恶性克隆性疾病。目前认为MDS 发病机制是由于上述可能的病因引起多能造血干细胞的癌基因异常表达,致使由其所决定的相应蛋白质出现异常合成,进而影响到该细胞的增殖与成熟的调控,呈现出肿瘤克隆性扩展,造成骨髓多能干细胞池的损害,从而导致骨髓的2 种乃至3 种细胞系同时存在增生异常与病态造血,以及外周血2种或3 种细胞系列同时减少。这一肿瘤克隆性扩展所造成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为无效造血,这是造成血细胞减少的主要原因。即骨髓内原始与较幼稚各种前体细胞的成熟缺陷DNA 合成期的细胞占进入细胞增殖周期细胞的比例减少,造血祖细胞和早期前体血细胞的增殖通常仍是正常或甚至是增快的,从而呈现骨髓增生活跃,但不能积聚形成足够数量的各细胞系列的成熟细胞,导致外周血细胞数量的减少,临床出现贫血、感染和出血等表现。此外,各系细胞寿命的轻度缩短也是造成血细胞减少的原因之一。RAS 患者所表现特点是由于线粒体的原发损害,影响铁的利用和血红蛋白的生成,导致骨髓环形铁粒幼细胞增多。相当一部分MDS 会发展为白血病。体外研究发现,MDS 的恶性细胞可以分化成熟,其分裂期细胞和演变成的白血病细胞仍带有原来的异常核型,表明即使在MDS 时白血病的克隆已建立,且比正常克隆生长更快,还能成熟。随着时间进展,恶性克隆成熟障碍愈益严重,终至完全不能成熟遂成为急性白血病。国外有人认为一般的白血病与MDS 转变的白血病不同,一般的白血病的靶细胞由正常细胞被“一次击中”造成突变,并成为惟一存活下来的细胞;由MDS 转化来的白血病的靶细胞基因损伤较轻,以致病态造血的干细胞仍能存活且取代了正常造血干细胞,要演变为白血病还需要再次突变。

总之,MDS 发病机制可能为某些致病因子激活了正常干细胞的某些癌基因,使某个恶变的细胞(多为髓系干细胞,也可为多能干细胞)克隆性增生成为MDS,有的病例由于此恶性克隆逐渐不能成熟并发展至完全不能成熟,遂成为白血病,这种白血病与一般的白血病不同。

诊断检查

诊断

MDS 的早期诊断比较困难,主要依据在周围血细胞减少和骨髓增生活跃的同时,伴以叁系细胞的病态造血。但病态造血并非MDS 所特有,其他多种血液疾病也可出现此种异常,故诊断MDS 应慎重。必须除外其他伴有病态造血的疾病如慢粒、骨髓纤维化等,还应排除红系增生疾病如溶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等。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1)90%以上病例Hb<100g/L,贫血呈正细胞、正色素性,但少数RAS 患者呈小细胞性,网织红细胞正常或减低。红细胞形态异常;有时出现有核红细胞。

(2)半数病例有白细胞减少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并有形态学异常,可出现幼稚粒细胞。

(3)部分患者血小板减少并可有形态和功能异常,可见巨大血小板。

(4)约50%患者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

2.骨髓象

(1)骨髓增生活跃或极度活跃,少数病例骨髓增生减低。

(2)红细胞呈病态生成,表现为幼红细胞核畸变、巨幼样变、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畸形红细胞增多,可见点彩及多嗜性红细胞,豪-周小体易见。

(3) 粒系异常表现为幼稚细胞增多及巨幼样变、核浆发育不平衡和Pelger-Hu?t 畸形。

(4)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加或减少,但形态多异常,表现为成熟巨核细胞分叶过多或呈大单个核,有时见小巨核细胞,小巨核细胞>10%对诊断有帮助,可见巨大血小板。

3.细胞化学 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活性明显下降,POX 活性降低,红细胞糖原染色常阳性,骨髓铁及铁粒幼红细胞升高,常出现环形铁粒幼红细胞。

4.细胞遗传学 原发性MDS 患者40%~70%有染色体异常,其常见的改变为染色体的缺失或增多,如5q-、7q-、+8 等。

5.骨髓细胞培养 显示集落减少、流产或无生长、丛增加,丛集落比例增高。

6.免疫学检查 外周血可有T 辅助细胞(Tb)减少,T 抑制细胞(Ts)正常或轻度升高,Th/Ts 比例降低,NK 细胞减少及功能不良,约1/3 患者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升高。

其他辅助检查

骨髓活检:可见红系前体细胞成熟障碍,幼稚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LIP)即3~5 个以上原始与早幼粒细胞聚集成簇位于小梁间区和小梁旁区,ALIP 阳性的MDS 转化成白血病的可能性大。

鉴别诊断

巨幼红细胞贫血患者血清维生素 B12 或叶酸减少,治疗后巨幼样变很快消失,骨髓活检无ALIP,有助鉴别。MDS 还应与不典型再障鉴别,后者有时可表现局灶性骨髓增生,但一般无病态造血,多部位穿刺往往提示骨髓增生低下,骨髓活检无ALIP 现象及巨核细胞形态、发育异常。

治疗方案

由于MDS 具有较高向AML 转化的风险,治疗难度较大。目前尽管治疗方法很多,但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本病治疗应根据FAB 分型有区别地进行。

1.支持治疗 成分输血和抗生素的应用,防治感染和出血,并使患者血红蛋白水平维持在一定水平,同时注意防治继发性血色病。

2.诱导分化治疗 主要适用于MDS-RA 及RAS 患者。

(1)维A 酸(维甲酸):已成功应用于AML-M3 的诱导分化,治疗MDS 也取得一定疗效,剂量20~100mg/(m2/d),持续3 个月以上。

(2)1,25(OH)2D3 及其衍生物:该类药物与靶细胞核上维生素D 受体结合,调节DNA 的复制和翻译,促进细胞分化。剂量2μg/d,连用4~20 周,部分患者有效。新近合成的1,25(OH)2D3 的衍生物1,25(OH)2-16 烯-23 烯-D3 的促分化作用更强,而高血钙反应减弱,其疗效可能更好。

(3)干扰素:主要用于RAEB、RAEB-T,但临床应用疗效不满意。

(4)5 氮杂-2-脱氧胞核苷(5-Aza-c)及六甲撑双乙酰胺(六亚甲双乙酰胺):将肿瘤前体细胞的诱导分化剂应用于MDS 是一个很吸引人的治疗策略,六甲撑双乙酰胺(HMBA)20~24g(m2/d)静滴,10 天为1 个疗程,可使部分患者获得CR,但由于其非选择性地抑制前体细胞生长而产生很强的骨髓抑制;5-Aza-c 在低浓度时抑制DNA 甲基酶活性,导致胞嘧啶残基的低甲基化,从而导致原先静止的基因激活,诱导异常细胞向正常分化,临床试验75mg/(m2/d),皮下注射,连用7天,可获得较高的血象改善率(66%),降低或延缓MDS 转化为AML,改善生存质量及延长生存期。

(5)诱导分化剂联合应用:体外实验表明诱导分化剂与小剂量DNA 合成抑制剂,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作用,能明显提高抗细胞增生及促其分化的作用,但临床应用效果并不甚理想。

3.化疗 主要适用于MDS-RAEB 及RAEB-T 之患者。

(1)单一小剂量化疗:既往认为小剂量阿糖胞苷(Ara-c)可细胞诱导分化,但目前认为其治疗机制仍为细胞毒作用,10~20g/(m2/d),连用21 天,部分有效。阿柔比星(阿克拉霉素)3~14g/(m2/d),7~10 天1 个疗程,和叁尖杉碱0.5~1.0mg/d,10~15 天为1 个疗程,但完全缓解率均不高。

(2)联合化疗:由于老年MDS 患者难以度过联合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期,易发生治疗相关死亡和多药物耐药,因此一般认为联合化疗对老年MDS 患者并不适宜。

4.造血生长因子 造血生长治疗MDS 的机制是刺激残存的正常造血祖细胞;诱导分化转化中的造血祖细胞;增加转化的造血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加速化疗后的造血细胞再生。目前用于MDS 治疗的有G-CSF、莫拉司亭(GM-CSF)、IL-1、IL-3、IL-6 和EPO 等。对MDS 主要作用是提高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水平,减少感染、出血及输血量。关于治疗后是否促进白血病的问题目前尚无发定论。多种生长因子联合应用,将产生治疗上的协同作用。

5.维生素和激素类

(1)维生素 B12 和叶酸:对大多数MDS 患者无效,大剂量维生素 B6(100~600mg/d)对部分RAS 型患者有效。

(2)雄激素:达那唑600mg/d,连用3 个月,可使近半数患者血象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症状好转。

(3)糖皮质激素:对部分MDS 患者可能有效、可以改善贫血,但不良反应较大,易致感染,对高危MDS 患者一般无疗效。

并发症

贫血、感染、出血、最终转化为白血病。

预后及预防

预后:20%~30%MDS 患者转变为急性白血病(多为AML),20%~40%直接死于感染和出血。MDS 各亚型中,RA、RAS、CMML、RAEB-T 的白血病转变率分别为12%,8%,4%,44%,60%,中位生存期分别为50,51,11,11 和5 个月。影响预后的因素主要有:Hb<70g/L,ALIP 阳性,血小板<50×109/L,体重下降和发热等。

预防:本病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根本治疗法,因此治疗应根据病情要术治疗个体化,由于大多数为老年,一般体质差,不能耐受强烈化疗,因此在治疗时要权衡利弊。

流行病学

MDS 多见于中老年人,70%病例发病年龄>50 岁,男、女发病几近相等。年发病率1/10 万~2/10 万,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诊断水平的提高等,其发病呈上升趋势。以往对此类疾病曾采用过多种不同的名称,如白血病前期、冒烟性白血病等,近来已证实,MDS 是一类与AML 密切相关,并有血细胞形态学异常的难治性、进行性血细胞减少症。

特别提示

保健贴士:对接触苯、接受烷化剂治疗、电离辐射等高危人群应定时检查,保持乐观、自信的健康心态,适当体育锻炼,有助于机体免疫功能的稳定,及时清除外来因素的侵袭。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