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福拉病 2009年01月20日修订版

BY banlang

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医学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医学知识库 + 健康测试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疾病别名:

Lafora 病

疾病代码

ICD:G40.5

疾病分类

神经内科

疾病概述

拉福拉病(Lafora’s disease)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好发于儿童晚期和青春期。最早属于家族性肌阵挛性癫痫。本病患者半数始以局部性抽搐发作,故早期多被诊断为普通性癫痫,有时,在肌阵挛和痫性发作出现之前,患者已有视幻觉或表现为易激惹、脾气古怪、进行性认知功能衰退。多数患者难以生存至25 岁。

疾病描述

拉福拉病(Lafora’s disease)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好发于儿童晚期和青春期。最早属于家族性肌阵挛性癫痫。1911 年Lafora 根据尸检资料发现,患者大脑皮质、丘脑、黑质、苍白球及齿状核等部位的神经细胞胞质内,含有嗜碱性包涵体(Lafora 小体),自此以来开始对本病有了新的认识。

本病患者半数始以局部性抽搐发作,故早期多被诊断为普通性癫痫,有时,在肌阵挛和痫性发作出现之前,患者已有视幻觉或表现为易激惹、脾气古怪、进行性认知功能衰退。多数患者难以生存至25 岁。

患者脑电图呈弥漫性慢波及局灶或多灶性棘波放电。本病须靠神经病理诊断,Lafora 小体在神经细胞胞质内呈圆形,直径为3~30μm,PAS 及Alcian 兰染色均呈阳性反应,同时进行电镜观察有助确诊。

症状体征

1989 年马赛国际会议将拉福拉病作为一种单独的疾病实体。

1.本病好发于儿童晚期和青春期。

2.患者半数始以局部性抽搐发作,故早期多被诊断为普通性癫痫。在数月内可进行性发展出现肌阵挛发作,并且逐渐布及全身。发作可因噪声、惊吓、激动、意外的触觉刺激以及某种持久的活动而诱发或加剧,甚至发展为一连串的肌阵挛,并转呈伴有意识丧失的全身性抽搐。

3.随疾病的恶化,肌阵挛越来越多地干扰患者活动,直到功能严重受损,语言受累。神经检查可发现肌张力改变和轻微的小脑性共济失调。有时,在肌阵挛和痫性发作出现之前,患者已有视幻觉或表现为易激惹、脾气古怪、进行性认知功能衰退。

4.少数患者失聪为早期体征。肌张力低下、腱反射受损以及罕见的锥体束征是疾病的后期表现。

5.多数难以生存至25 岁。对于有一些40 岁以后发病,50 多岁死亡的拉福拉病患者,可能有着不同的遗传基础。

6.患者脑电图呈弥漫性慢波及局灶或多灶性棘波放电。本病须靠神经病理诊断。采用脑组织活检方法在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内可查见Lafora 小体,该小体在神经细胞胞质内呈圆形,直径为3~30μm,PAS 及Alcian 兰染色均呈阳性反应,进行电镜观察有助确诊。

本症尚无特效治疗,患者最终多因卧床不起及反复发生感染而死亡。

疾病病因

拉福拉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对于有一些40 岁以后发病,50 多岁死亡的拉福拉病患者,可能有着不同的遗传基础。

病理生理

发病机制尚不清。1911 年Lafora 根据尸检资料,发现患者大脑皮质、丘脑、黑质、苍白球及齿状核等部位的神经细胞胞质内含有嗜碱性包涵体,以后的研究发现(如Yoki 等)证实这些嗜碱性包涵体是由在生化上与糖原有关,而结构上又无关的多聚糖所构成。电镜下呈无定型的电子致密颗粒和不规则的细丝,后者直径约6μm。

国内有报道采用脑组织活检方法在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内查见Lafora 小体。该小体在神经细胞胞质内呈圆形,直径为3~30μm,PAS 及Alcian 兰染色均呈阳性反应。

诊断检查

诊断:依据本病临床表现,好发于儿童晚期和青春期;在数月内可进行性发展出现肌阵挛发作,并且逐渐布及全身;患者脑电图呈弥漫性慢波及局灶或多灶性棘波放电等;可考虑本病。确诊须靠神经病理诊断。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脑脊液检查常无异常发现。

其他辅助检查:

1.脑电图呈弥漫性慢波及局灶或多灶性棘波放电。

2.脑组织活检查Lafora 小体。

鉴别诊断

注意和其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肌阵挛性癫痫等鉴别。

治疗方案

本症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多采用抗癫痫药物控制肌阵挛及癫痫发作。常用的药物为丙戊酸钠、卡马西平(酰胺咪嗪)及地西泮(安定)等。

并发症

随病情发展,可以出现多样的症状体征。

预后及预防

预后:多数难以生存至25 岁。患者最终多因卧床不起及反复发生感染而死亡。对症治疗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预防:遗传病治疗困难,疗效不满意,预防显得更为重要。预防措施包括避免近亲结婚,推行遗传咨询、携带者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和选择性人工流产等,防止患儿出生。

流行病学

尚未查到权威性的较全面的发病率统计学资料。本病国内少见,好发于儿童晚期和青春期,多数患者难以生存至25 岁。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